“重走东纵路”启动时,我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摸过一口复刻东纵铁锅,那时不懂它与实训教室炒锅的关联,直到八月清溪维康生态园的土灶台,用一簇柴火点破答案。
土灶台被骄阳晒得发烫,我攥树枝拨湿柴,火星溅手背的疼让我缩手,可瞥见锅里的肉丸——23个同学等着喝汤,手又伸回去。这让我想起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的故事:1942年反“扫荡”,战士用三块石头架锅,炮弹炸着也要让战友吃热饭。师傅总说“火候是菜的魂”,那天才懂,真正的火候不是实训课的精准控温,是烫手仍护热食的心意。分汤时没人抢,都把带肉丸的碗推给低年级同学,原来“同甘共苦”是柴火边的默契。
瞻仰王作尧将军像时,其后人捧来咸菜坛:“将军揣着村民咸菜闯敌区,再饿不独吞。”我摸右手虎口的茧——那是练“蓑衣黄瓜”磨的。师傅曾说“中餐功夫急不得”,此刻突然懂了:将军扛枪护战友是“功夫”,我们握刀让食客吃好也是“功夫”,这份韧劲跨越时空。后来在厚街革命馆见半截菜刀,炊事员老李用它给伤员切野菜糊糊,自己啃树皮。摸了摸实训厨刀,突然觉得它变沉,这刀要带着“让别人吃好”的初心。
东纵纪念馆里,带豁口的铁锅缠着我的目光——它转战17个山头,锅底炭黑藏着战士分食的暖意。对比实训教室的智能灶具,我鼻子发酸:新时代技能报国,是把先辈韧劲融技能里。我改良杂粮粥,泡软糙米加东莞南瓜丁,蒸酿豆腐添“战时咸菜碎”,师傅说“这粥有根”,这根就是东纵精神。
结营打军体拳,踢腿时想起颠勺——都是反复练、汗流浃背,教官说“练意志”,师傅说“练匠心”,原来都是不怕苦的模样。
东纵战士用枪守家国,我们用锅铲守烟火,把东纵精神煮进每道菜,这就是中职生的报国心。现在握厨刀,总觉掌心有力量——那是东纵初心,是中餐匠心,是我们的决心。
作者: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2024中餐烹饪 2班 陈梓洛;指导老师:刘彦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