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百年奋斗催人奋进。站在新时代广袤净土之上,回首向来萧瑟处,须铭怀前辈栉风沐雨开辟而来的坎坷路途,体悟一路拓得山河安宁的炽热温度。不忘来路踏刻的每一种脚印,才更有不啻微茫的底气开辟时代崭新的民族复兴前路。
“青山处处埋忠骨,绿水悠悠念英魂。”东江纵队,这支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英雄队伍,曾用血肉之躯在华南大地筑起一道钢铁长城。七月的东莞,蝉鸣裹着热浪撞进车窗。当我踏上“重走东纵路”的征程,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东江纵队的英雄事迹如同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东纵路的起点,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青石板被晨露润得发亮,斑驳的骑楼下,一位阿婆正坐在竹椅上择菜。
我上前轻声询问东纵路的位置,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到街角的老房子墙上,还留着褪色的标语:“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字迹虽淡,却像一颗钉子,钉住了70 多年前的烽火记忆。
“历史是一堆灰烬,灰烬深处亦有余温”黑格尔如是说。中华民族从饱尝屈辱风霜的近代史中款款走来,脚下踏足的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用“三十功名尘与土”换来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沿着东纵路往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交织。高楼大厦间,突然出现一座红砖小楼,门楣上“东江纵队纪念馆”几个金字在阳光下闪着光。走进东纵纪念馆,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段段详实的史料,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认知的大门。玻璃展柜里,一件打着补丁的军装静静躺着,领口的血迹早已干涸,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激烈。“这是一位战士牺牲时穿的,他叫陈大勇,牺牲时才19岁。”讲解员的声音轻轻响起,像一根羽毛,撩拨着我的心。
草荒荆棘处,中华奋进向阳生;布破褴褛时,双手光耀可歌业。他们自身生存的领土上杂草丛生、满目疮痍,却依然穿着救亡图存的草布鞋,在凋敝不堪的社会危机里拓出中华崛起的希望生机,吾辈怎不续志报国,再创民族伟业?
走出纪念馆,东纵路的车水马龙突然变得安静。我望着路边的梧桐树,它们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像一把把绿色的伞,庇护着这座城市。此刻,我终于明白,东纵路不仅仅是一条路,它是历史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是精神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夕阳西下,我们抵达了终点——一座东纵烈士纪念碑。碑文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许多战士牺牲时不过二十岁。我轻轻放上一束野花,低声说:“这盛世,如你所愿。”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回头看,坎坷不断,向前看,永不言弃。”《人民日报》对接力历史的奋斗进程予以殷切感慨。于是乎,我们便能穿好
适合时代的鞋子,闲看世界风云波涛前的花开花落,漫随家国建设大业下的云卷云舒,再出发。
重走东纵路,我用脚步丈量的,是历史的长度;我用心触摸的,是信仰的温度。这条路,我会永远走下去,带着对先烈的敬意,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因为,在每一步的前行里,都藏着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都闪耀着最炽热的家国情怀。
作者:东莞市东莞中学 高二 11班 张晓欣;指导老师:张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