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纪念碑前,一位白发老者正对着我们讲述往事。当提到东江游击队港九大队的“铁锅”时,他的眼睛突然亮了。“你们知道吗。”他缓缓道来,“那口铁锅,才是游击队真正的‘军火库’”。
1941年圣诞节,香港论陷。战火与饥荒如瘟疫般蔓延,东江游击队港九大队在日寇铁蹄下悄然成立。没有精良装备,没有充足补给,有的只是保家卫国的忠心和一口口寻常的铁锅。正是这些黑黝黜的锅具,在三年八个月的黑暗中,煮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铁锅首先是炊具,更是生存智慧的结晶。日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粮食比弹药更珍贵。队员们发明了“无烟灶”——挖深坑,用湿泥密封锅沿,让炊烟透过草根缓慢渗出。一口铁锅,几把野菜,几粒粗米,便是维系革命火种的薪柴。炊事员老李常说:“咱们的锅,煮的是草根,沸腾的是不屈的意志。”
铁锅还是传递情报的“暗器”。交通员将情报塞进锅把的空心,或用药水写在锅底,扮成走村串户的小贩。当铁锅在农户间流转,日军的布防网、物资调运计划也在地下网络悄然传递。这口看似寻常的锅,承载着比山还重的机密。
最动人的是,铁锅熬出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人心的温度。在梧桐山根据地,每当铁锅支起,米香飘散,饥肠辘辘的村民就知道游击队还在。孩子们会围着锅灶听战士讲故事,妇女们会偷偷多放一把米。这口锅成了连接游击队与百姓的脐带,输送着最朴素的信任与希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港九大队的铁锅完成了历史使命,许多已锈蚀在岁月的风雨中。但乌蛟腾村的老人说,有时深夜路过山林,仿佛还能闻到当年铁锅里飘出的米香,听到战士们围着锅灶低唱的游击队员之歌。
当革命的火燃同那滚滚流淌的东江生生不息,那斗争的精神便如铁锅般坚不可摧。在日寇的侵扰下,先辈们凭借革命信仰用生命踏出了一条“东纵路”。时至今日,我们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将它拓宽,将它走得更长。
东江长流如痕,铁锅沉默如碑。它见证了一支队伍如何在绝境中求生,更诠释了革命的真谛——真正的武器不是杀人的利器,而是让人民活下去的勇气和智慧。那口黝黑的铁锅,早已超越了炊具的范畴,成为东江纵队精神的不朽象征: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能为生命保温,为革命升温。
作者:东莞市石排中学 初二 6班 艾俊豪;指导老师:张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