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虎门咸腥海风中长大,童年时爷爷总指着远处炮台说:“那是咱们虎门的根。”今年春天,我与同学重访威远炮台,抚过斑驳炮身,远眺如虹的虎门大桥,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在胸中激荡——作为这片英雄土地养育的新时代中职生,我终于懂了肩头的分量。
烽火铸魂:炮台见担当
站在威远炮台断壁残垣间,海风裹挟往事而来。身为虎门人,这些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当手触到冰冷凹凸的炮身,历史才第一次真切撞进心底。讲解员说:“当年,这些炮台守护的是国家尊严。”望着炮口所向的伶仃洋,我仿佛看见先辈浴血身影。
走进东莞展览馆时空走廊,心潮更甚:从林则徐销烟浓烟,到东莞制造走向世界的灯火;从被动开放口岸,到主动拥抱全球前沿。“大国工匠”展区里,看到技工学校毕业的师兄师姐凭精湛技艺让“中国制造”惊艳世界,我深受触动——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战场,爱国是薪火相传的永恒信仰。
厨刀为刃:匠心承使命
从炮台归来,手握西餐厨刀的感觉变了。从前学西餐只为谋生,如今精准切胡萝卜丝、控制力度裱奶油花、反复调试温度烤面包时,我豁然开朗:曾祖父用土枪保卫家园,今天我用厨刀“雕琢”未来。练习煎牛排时,我屡屡失败,便每天放学后泡在实训室,记录时间、观察肉质,手上起泡成了常态。当终于掌控牛排熟度,看到客人满意微笑,我懂了:把平凡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凡。
老师说“厨艺如修行,心静则菜醇”。我渐渐领悟,林则徐“誓与鸦片共存亡”的决绝,与当代工匠对产品分毫的执着,内核都是担当。我的战场在灶台,武器是厨刀,使命是用匠心为家乡增色,让宾客通过美食记住东莞、爱上中国。
潮头逐梦:青春续新篇
东莞展览馆里,最打动我的不是宏大数据,而是“世界厨房”展区中,把中国味道带向全球的粤菜厨师照片。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每年吸引大量国际客商。我想,若外国客商在虎门尝到我烹制的、融西餐精髓与东莞荔枝木风味的牛排,或者用本地荔枝入料,以炮台为造型灵感,以西式技法讲虎门故事的“虎门印象”创意甜品……他们记住的不只是菜,更是东莞的开放包容。这便是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舌尖外交”。
站在虎门大桥远眺,历史海风与时代浪潮激荡。我们这代青年无需直面硝烟,却同样肩负强国使命。对我而言,爱国不是口号,是实训室里反复打磨的动作,是面对失败时不灭的热情,是让每道菜承载匠心的坚持。
海风依旧,涛声如昨。我相信,当无数像我一样的青年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这片土地必将更璀璨。虎门薪火,定会在我们手中烧得更炽烈——我们是历史传承者,更是未来开创者。愿海风作证,我们定不负先辈、不负时代,用匠心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的报国华章!
作者: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2024西餐烹饪 1班 林晓;指导老师:袁淑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