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特色课程集中展示展演,让东莞“非遗在校园”成果被看见
东莞+ 2025-10-14 00:48:02

非遗在校园,绽放新活力。10月12日,2025年“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之“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特色课程展示展演活动在东莞市文化馆圆满举行。各放异彩的集中展示展演,全方位呈现东莞“非遗在校园”的丰硕成果,让市民群众近距离感知传承的力量与温度,感受传统文化与校园教育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课程展示

传统技艺“活”在校园

本次特色课程展示汇聚了东莞中学、石碣镇中心小学、长安镇乌沙幼儿园、东莞市轻工业学校等10家“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的美术类非遗课程,通过实物图文展示、现场互动体验、创意产品售卖等多元形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与教育融合的魅力。展示活动将持续至11月中旬。

各基地非遗课程各有侧重,但均以创新为传承内核:东莞中学以“醒狮头制作技艺”为载体,构建跨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学生在学习传统扎作、彩绘技法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狮头作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打造非遗广绣工作室,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融合数字化教学,构建“教-学-研-展”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模式,让非遗广绣绽放校园,成为校园名片;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以市级非遗“貔貅舞”为核心,构建“文化浸润—技艺传承—趣味创作—成果转化”四阶路径,引导学生通过彩扎与版画实践、跨界创作及文创设计,让貔貅文化走进日常生活。

从幼儿园、中学到职校,从醒狮、茶山绸衣灯公到粤剧、莞草编织,不同学段的课程设计既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又坚守非遗本真,真正实现了“让非遗在校园扎根,让学生做非遗传人”的育人目标。

舞台展演

莞邑少年“舞”动青春

当天的展演活动分为“自古英雄出少年”“莞风莞味曲飞扬”“龙腾四海国兴旺”三个篇章,10家“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带来莫家拳、太极拳、狮舞、貔貅舞、龙舞、粤曲、粤剧、客家山歌等原创节目,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东莞启智学校学生表演的醒狮《启智祥狮》成为整场展演最动人的高光时刻。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启智学校近年来积极引入并深耕非遗教育,开设了醒狮、刺绣、扎染等丰富课程,并结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构建了专属的教学理论与方法,让非遗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提升能力、感受文化魅力的独特桥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与潜能。舞台上,孩子们步伐坚定,配合默契,每一个舞狮动作都充满了力量,看得让人热血沸腾。当表演结束,现场掌声雷动,不少观众被孩子们的毅力所打动。“这不仅是非遗的传承,更是生命力量的绽放。”一位观众感慨道。

松山湖未来学校的蓝染服饰走秀《莞韵非遗・步绘千年》以时尚潮流表达,让非遗“潮”起来;桥头镇第一小学的《少儿莫家拳》刚劲有力,展现少年武术魂;长安镇乌沙幼儿园的粤剧《铜网阵》童趣十足,让传统戏曲焕发新活力;凤岗镇油甘埔小学的客家山歌《乡村振兴谱新篇》,唱出家乡发展新貌……整场展演,亮点纷呈。

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

莞揭联动,品味地道烟火气

当天举办的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趁墟。素有“岭南水城”美誉的揭阳,携揭阳酱油酿造技艺、隆江绿豆饼糕点类制作技艺、溪西双喜红糖肚脐饼制作技艺、惠来虾枣等多款非遗美食亮相,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糖冬瓜制作技艺、东莞三宝等东莞非遗美食一同展销,两地非遗碰撞出别样风情。

错过了线下的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没关系,大家还可以登录“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线上小程序,把各具特色的非遗好物带回家,随时随地感受非遗魅力。

此次“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之“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特色课程展示展演活动,既是东莞“非遗在校园”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从校园特色课程的深耕细作,到非遗墟市的烟火气,东莞正以多元方式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莞邑文化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字:赵水平 图片:赵水平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