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中央及省市30余家媒体记者组成的“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东莞)采访团抵达东莞,走进宇瞳光学、华师附中长安学校、茅洲河长安段亲水平台、长安“百千万工程”展示馆及莲花湖绿道等场所,通过亲身体验、听取讲解、现场访谈等方式,沉浸式感受东莞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集体经济等领域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在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及无尘车间外,采访团记者举起相机、录音笔围拢在自动化生产线旁,近距离观察高精度光学镜头的生产流程。“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智能化发展,我们的光学产品跻身行业前列,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宇瞳光学研发中心总经理李赞的介绍让记者们频频点头,指尖快速记录着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科创密码。作为长安镇高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代表,宇瞳光学的发展轨迹,正是东莞以科技创新赋能镇域经济提质增效的缩影。
沿着茅洲河长安段前行,秋日的阳光洒在清澈的水面上,岸边芦苇摇曳,不时有市民在亲水平台散步休憩。“十年前这里还是臭水沟,大家路过都是捂着鼻子,现在不仅能看到鱼,还有吸引白鹭觅食。”长安镇新民社区村民冯丽敏介绍,通过截污管网建设、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茅洲河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环境好了,企业多了,房子也好租了。我家的房子以前200元都没人租,现在700元都很抢手。”采访团记者纷纷拿出手机拍摄两岸美景,亲身感受“水清岸绿”的生态蝶变。
“华师附中长安学校的科技赋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踏入校园,央广网记者徐钡儿便被这里的硬件设施惊艳——在她看来,作为“千亿镇”的长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城镇未来前行的核心动力,“孩子们能在这样优质的环境里学习成长,这是一件让家长感到幸福又温暖的事。”
在长安镇“百千万工程”展示馆,透过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图片、一张张规划图,在讲解员的荧光笔的点缀下,墙上的经济数据、改造前后的对比图,让媒体记者清晰看到长安镇从“制造大镇”向“智造强镇”的转型路径。“百闻不如一见,千亿镇长安名不虚传。”羊城晚报记者曾潇首次踏足东莞长安镇,便被眼前的景象颠覆了固有认知,高新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更让他对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协调发展有了更直观感受。
“过去我对广东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有所担忧,但东莞的实践改变了我的认识——它完全有能力成为全省‘百千万工程’的示范标杆。”曾潇特别提到茅洲河的变化:环境整治不仅改善了生态面貌,更直接带动居民增收,让民生福祉落到了实处。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让媒体采访团对东莞“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深度有了更真切的认知。在探访中,采访团记者的脚步遍布企业车间、河岸绿道、展馆展厅,从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到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再到城乡融合的扎实进展,东莞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纷纷表示,将通过镜头与笔端,把东莞的经验与变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的共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