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坑中学 黄书豪《东纵馆半日行,我把英雄记在心里》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3 20:55:14

百年风雨,山河已无恙;重走故地,长歌当未央。

——题记

翻开泛黄的史册,五千年岁月像云烟般飘过。轻轻擦去书上的灰尘,我仿佛能摸到那一次让整个民族心跳加速的时刻。

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东江纵队纪念馆。纪念馆就建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旁边,背后是绿油油的山,前面是一座浮雕广场,浮雕是用灰白色的花岗岩刻成的。

站在浮雕前,花岗岩的凉意透过手心钻进我的血管里。脚边的野菊开得正旺,金黄的花瓣多像被时间碾碎的军功章啊!秋天的阳光洒在刻着东江纵队战士战斗的石壁上,那光芒像烧红的刀锋,刺得我眼睛酸酸的。我蹲下来仔细看,浮雕上有游击队员举着枪往前冲,有村民背着粮草送补给,最上面那面有点破的旗帜,好像到现在还在风里飘着、响着。这一幕,正好还原了“血肉铸成的东江铁流”那段历史。​

老师说过,东江纵队被中共中央军委称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在十四年抗战里,他们跟日伪军打了1400多次仗,是华南抗日的中流砥柱。浮雕四周种着松柏和红棉树,秋天的木棉籽絮被风吹得飘来飘去,好像在跟我们讲80年前东江边上打鬼子的故事。​

走进陈列馆,第一眼就看到一面红褐色的大墙,上面醒目地写着“东江铁流,南粤旌旗”八个大字。灯光照在上面,那些汉字好像有千斤重,看得我心里热乎乎的。大墙两边,一边挂着《东江纵队之歌》的词曲谱,一边贴着东江纵队的简史。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脑子里不断闪过战士们打仗的画面,心里像有股热流在翻涌。​

接着往里走,不同的展区摆着不同的东西:有的是能听的音频,有的是旧报纸、旧文件,还有老照片。这些光影声色,都在讲述着东江纵队的英雄故事:华侨和港澳同胞怎么支援抗战,战士们怎么在港九地区救人、打鬼子,怎么在敌人后面开展游击战,怎么帮着盟军打胜仗,又怎么从广东撤到山东、转战大江南北。在一个展厅里,我还看到了缴获的日军枪械零件:生了锈的步枪栓和防尘盖,它们虽然不会说话,却清清楚楚地记着当年战士们艰苦卓绝战斗取得胜利的辉煌。​

纪念馆的国防教育区在空地上,炽热的太阳晒得人发烫。站在那里,我突然想起暑假夏令营军训的日子。当时教官教我们军体拳,看我们懒洋洋的,他突然大吼一声:“弓步冲拳 ——!”那声音像子弹射出来一样响。他的胳膊绷得像铁尺子,拳头挥出去的时候,我甚至听见自己关节“咔嗒”一声。迷彩服的后背被汗浸湿,在太阳下蒸出一股咸咸的味道。等到“马步横打”的口令响起,三十个人的膝盖“咚”地一起砸在地上,地上的土混着掌心渗出来的血丝粘在手上。教官的皮靴踩着碎石子,走到每个人面前停下:“腿发抖了?想想东纵的战士夜里偷袭敌人的时候!”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东纵”是什么,直到今天站在这里,才彻底懂了。​

夕阳把纪念馆的飞檐染成了金红色,我走的时候脚步却比来时轻快多了。重走东纵走过的路,不只是为了怀念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更是为了从里面找到继续前进的力量。我每走一步,都像踩着先辈们的梦想和希望。现在,该我们接过历史的火炬了,在民族复兴的路上,写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故事。

作者:东莞市东坑中学 初一 14班 黄书豪;指导老师:冯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