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庄严、肃穆的气息笼罩着这里,我透过玻璃展柜,看到黑白照片上稚气未脱的脸庞上,那坚毅的目光似要穿过历史长河将我洞穿。
小鬼班中最小的战士只有十四岁,因营养不良而个子还没步枪高。我凝视着照片最右侧那个抿着嘴的男孩,他身体瘦弱,戴着的帽子有些大,微微遮住了眉毛,眼睛却透射出坚毅的目光!这巨大的反差,让隔着玻璃展柜的我,心脏被狠狠地一击。
想象着那子弹呼啸而过的恐惧,那在饥寒交迫中行军的疲惫,那些光是想象就足以让人窒息的痛楚。我问自己:要是生在那个年代,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吗?我不知道。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将我拉下泥潭,我无法触碰那近在咫尺的历史。
直到我参观了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看着眼前简陋的课桌,思绪穿越历史长河,“小鬼班”的战士们也许也曾坐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昔日,他们学习是为了打赢一场救亡图存的战争;今天,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奋进。我幡然醒悟,传承不是让我们成为历史的复制品,而是让精神成为未来的种子,在我们选择的土壤中,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花朵。我们无法传承他们端枪冲锋的姿势,但我们能传承那份为崇高目标而竭尽全力的坚韧。
在数学课上,为了答案反复计算;在操场上,即使再累也咬牙坚持,这是属于我们的传承。从太平手袋厂陈列馆里“敢为人先”的拼搏,到今天“东莞智造”的创新攻坚,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从未断绝,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奔流。
离开纪念馆前,我最后回望了一眼那角落里的小鬼,一种无形的力量嬗传于我。
我终于完成了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我们或许无力改变过去,但我们绝对有力创造未来。用我们永不言弃的每一次“咬牙坚持”,去建设一个他们未曾见到的、更好的世界。
这,便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小鬼班”最好的回答,也是对东纵精神最真挚的传承。
作者:东莞市常平镇振兴中学 初三 2班 刘邦杰;指导老师:连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