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谭若晴《藏在云纱里的精彩》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2 18:30:36

蝉鸣聒噪,暑气熏蒸。指尖触着香云纱轻盈的温度,温润之中,藏着别致的精彩。

梧桐叶织成浓绿的穹顶,细碎地掉落在博物馆门旁。我看着冰冷玻璃之后琥珀色的香云纱,脑海中忆起远在顺德做香云纱的阿公,心里涌起一股热流。

回到那熟悉的老染坊,木门槛留着岁月的痕迹,鼻腔中漾着草木涩香。寻香而去,阿公正炖煮着染布的薯莨汁。旧木勺轻轻搅动,混着苑外飘来的蝉鸣,把时光都熬得慢了下来。阿公听见声响,忙让我来接着熬,说是要教我传承。我却暗忖,这么简单的工艺有什么好传承的?我捡起木勺,学着样子快速地搅动着。水面泛起细密的气泡,勺底划过锅底时,似有什么东西正发黏,我一用力,木勺瞬时离手,滚烫的汁水打在我的手臂上,晕出了圈圈红痕。我感到阵阵的疼,阿公轻叹一口气,捡起木勺,轻柔地搅动,勺身划过汤面,只激起一圈极淡的涟漪,连浮在表面的薯莨碎都没被惊扰。羞愧像细藤,悄悄缠上心头。

熬好薯莨汁后,阿公将一匹匹有蚕丝织成的素白坯绸浸泡在薯莨汁中,待墨褐完全揉进坯绸中,便要开始晒莨了。

日光漫过晒莨场的竹架,竹架被岁月浸得泛黄,沁出清竹的香。阿公抱着浸好薯莨汁的坯布走来,他微眯着眼,邀我一齐晒莨。我只一愣,却还是红着脸走了过去。双手牵起湿润坯布的一角,被阳光润过,温暖的触觉从指尖流入,带起一阵惬意。将布的两端固定在竹架的横木上后,阿公轻缓地用刮刀刮平褶皱,以免布面染偏。接下来,便是等。阳光尚柔,慵懒地躺在布面上。渐渐地,我好似窥探到了香云纱的精彩。原本的褐红色正慢慢变浅,隐隐之中,点点薯莨结晶缀于布面,泛着丝丝柔光。不觉之中,炎日已然升至半空,阿公放下蒲扇,招呼着我继续。我有些许不愿,这么毒的太阳,谁愿意呢?阿公却早已走向远处的布匹旁。这次是要给布匹翻面,我的指尖同阿公一齐捏住布边缓缓向上提,动作之中早已失去了急切,取而代之的是慢与稳。我的眉头紧锁,只为不让布匹现出一点褶皱。阿公在一旁悄然一笑,眼中映满日光。

几次日升月落,布料已经晒好了,被涂抹了西江河泥的布料静躺在河滩上。阿公忙叫我去看,我不解,只看着那布料。奇异的是,原本温润棕红遇了河泥后,竟晕出深褐与墨黑。细细一看,还有繁杂优雅的冰裂在布上蜿蜒。我感到万分惊异,原来这便是香云纱的精彩之处,那时光的印记,古朴鲜活的技艺,是那展馆中冰冷的展品,流水线生产的规整产品比拟不上的。

我方才顿悟,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将香云纱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香云纱的褪变,它的温润光泽与自然肌理,是要我们去探索,感受,传承的。

指尖触到温润。藏在香云纱中的薯茛香,阳光暖,正等待着下一双指尖发现。

作者: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初三 3班 谭若晴;指导老师:陈思思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