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嗡鸣,遥控指令此起彼伏,10月12日,第七届东莞松山湖中小学科技模型比赛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和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举行。来自松山湖功能区及周边26个镇街107所中小学的1061名选手与285名指导老师齐聚一堂,在战斗机巡航、无人机制作与竞速、舰艇巡航、四驱车制作等十个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以模型为媒,共赴一场属于青少年的科技盛宴。

海陆空多维竞技,科技赛场精彩纷呈
本次比赛延续了往届“海陆空全覆盖”的赛事特色,设有战斗机巡航赛、战斗机着舰赛、无人机FPV竞速赛、舰艇巡航竞速赛、四驱车制作竞时赛等多个项目,覆盖小学与初中男女四个组别。赛场内,选手们凝神操作,模型飞机呼啸穿云、舰艇破浪前行、赛车疾驰赛道,展现出扎实的操控技能与沉稳的临场心态。
“学生戴第一视觉眼镜,通过遥控器操控飞机,飞机上摄像头画面同步到眼镜,我们统称FPV。”赛事裁判长姚国栋在采访中介绍,FPV无人机竞速赛作为近年来的新兴项目,尤其考验选手的空间感知与快速反应能力。本次比赛设置了空心杯电机与无刷电机两种动力类型,兼顾安全性与竞技性,为学生提供了分层挑战的平台。

来自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初一学生徐昊新已是第三次参加科技模型比赛。他从一年级开始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接触模型课程,持续多年的学习让他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比赛磨练心性,我变得更沉稳、更有耐心。”他表示,模型运动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态与毅力的锻炼。
从“试飞”到“竞速”,学生成长看得见
南城尚城学校六年级学生罗敬安接触穿越机仅两个半月,每周坚持训练,如今已能稳定完成赛道任务。“很紧张,但也很期待。”他坦言,比赛让他学会了在压力下专注,也感受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成就感。

松山湖实验中学与松湖莞中的航模学员在采访中分享了他们在松山湖分中心的东莞少年科学院(松山湖)无人机固定翼编程研究班的训练经历。一位学员表示:“平时学业繁忙,但我们依然坚持每周六下午集训。父母非常支持,认为这不仅能提升动手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
以赛促学,松山湖打造科普教育新高地
作为比赛的承办单位之一,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始终是区域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分中心不仅常年开设航模、车模、海模、编程、人工智能等科技课程,更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构建起“课程+社团+竞赛”三位一体的科技育人体系。

近年来,松山湖分中心科技社团学员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25年“驾驭未来”全国车辆模型竞赛中,松湖少年斩获团体金牌,展现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分中心也因此被评为2024年“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
“我们致力于打造‘森林里的校外教育乐园’,为青少年提供亲近科技、探索创新的平台。”松山湖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模型比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过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这类融合体育、科技与教育的赛事,正成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载体。
科技筑梦,松湖启航
从第一届到第七届,东莞松山湖中小学科技模型比赛规模逐年扩大,参与学校从最初的数十所增至如今的107所,反映出松山湖乃至东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影响力。

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不断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也被赋予更高期望。未来,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松山湖分中心将继续深化“科技+艺术”双特色发展路径,通过更多高品质的科普活动与赛事,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为东莞乃至大湾区的科创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赛场内外,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52名学生志愿者穿梭忙碌,他们承担着裁判辅助、赛道维护与选手引导等关键岗位工作,以专业的服务构成了赛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成为“宫校协同”共育科创人才模式的生动实践。
第七届赛事虽已落幕,但科技的种子已在千余名少年心中悄然生根。在松山湖这片科创热土上,他们正以模型为翼,以梦想为舟,驶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