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不畏死,执剑护山河,卫百姓。在历史长河里,长征不仅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战略转移,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窗外的风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像是一双苍老的手,轻轻拂过耳畔——这是我第一次踏上“东纵路”,踏上那段刻在岭南群山里的红色记忆。
走进纪念馆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群雕——战士们或持冲锋枪,或俯身传递情报,粗糙的衣料,紧绷的眉头,坚毅的眼神,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当年的紧迫。隔着玻璃展柜,看见了一双磨得发亮的草鞋,这是当年战士们翻山越岭时穿的。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踮起脚细看,仿佛能看透那双草鞋,看见战士们在泥泞山路上留下的深深足迹。
二楼的“艰苦展区”,是最让我震撼的地方。玻璃展柜里,一盏马灯的玻璃罩裂着细纹,灯芯早已碳化,却依然保持着燃烧的姿态,最显眼的是一面残破军旗,红布上的五角星褪色严重,边角处还有子弹穿过的破洞。1943年,东纵队在大岭山百花洞伏击日军,战士们就是举着这面红旗冲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我盯着那面红旗,仿佛听见了炮火声,呐喊声,看见了战士们迎着硝烟向前冲的身影。
尘雾之微可补益山海,萤烛末光能增辉日月,天地星辰大我们都该有广阔的天地。如今的我们,家庭幸福美满,阖家团圆,可几十年前的革命烈士们呢?还记得《长津湖》电影中有一句话特别深刻,说“这场仗如果我们这一代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我听了这么一句台词,眼眶湿润,鼻头一酸,我不敢想,他们为了不暴露国家秘密,也为了让大家不受牵连,被敌军折磨几天几夜的样子,但眼神永远是坚韧无比的,壮心不已!
重走东纵路,我没有遇见当年的战士,却遇见了他们留下的精神。风又吹来了,带着山间泥土的气息,这一次,我仿佛听见风里有声音在说:“别怕,我们曾为你们走过最难的路;别怕,你们要带着我们的希望,走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 初二 25班 王伊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