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中学 罗歆怡《米汤写就时光》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1 22:26:34

石龙镇的老街,向来有些意思。

它像一道平铺在城市肌理中的“时光缝隙”,青砖灰瓦间藏着几代人的烟火记忆。东江的水汽常年浸润着麻石路面,踩上去微微发潮,仿佛一脚踏进了旧时的年岁。骑楼下的商铺还挂着褪了色的木匾,偶有老人坐在门前的竹椅上,摇着蒲扇。老街,它不如城市那般快节奏,却也以悠闲的样子温吐着时光。而这样的地方,也总有些老故事在漫长的岁月中留有余温。

初闻“东纵”二字,是来自老街的一项活动。“米汤书写”,用汤写字吗?听闻此名让我不禁微微诧异。教我们书写的是一位富有书生气质的奶奶,她说自己姓陈,让我们叫她陈奶奶,她温和而端庄,在活动开始前她与我们细细说明了这项活动背后的故事:米汤密信是在东纵情报战的引用,而米汤写字则是地下工作者用米汤在普通纸张上书写情报,从而实现密报的有效传递。而现在,这门手艺也渐渐流传于民间,也证实着历史的传递。

阳光斜斜地穿过骑楼,在斑驳的木门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陈奶奶正在准备米汤。她将白米细细淘洗,放入砂锅慢煮,米粒在水中翻滚,渐渐化开,散发出淡淡的甜香。"米汤要煮得恰到好处,"陈奶奶用木勺轻轻搅动,"太稠了显不出字,太稀了又留不住痕迹。"她说话时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书。

我们围坐在桌前,学着用棉签蘸取米汤写字。下笔太重,米汤在宣纸上晕开一片,下笔太轻,写出的字迹淡得几乎看不见。陈奶奶耐心地指导我们:"要像春风拂柳那般轻柔。"她示范时手腕微转,米汤在纸上留下流畅的痕迹,干透后便隐去了形迹。待到用碘酒轻轻涂抹,那些消失的字迹便渐渐显现出来,呈现出神秘的蓝紫色。我的名字在纸上浮现时,竟有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陈奶奶看着我们惊喜的样子,眼中闪着光:"当年传递的情报,就是这样藏在寻常家书里。"

陈奶奶为我们煮了一壶茶,她说“茶虽苦,味却回甘”,茶汤在素白的瓷杯中微微荡漾,映着窗外斑驳的光影。我轻抿一口,苦涩顿时在舌尖蔓延,但转瞬间,一股清甜便从喉间泛起,在唇齿间萦绕不去。

"就像那些年岁,"陈奶奶摩挲着茶杯边缘,目光悠远,她的手指轻轻描摹着杯身上的青花纹路,那是朵半开的莲花,在茶汤的映衬下仿佛正在缓缓绽放。

窗外,老街的暮色渐浓。几个孩童追逐着跑过石板路,欢笑声清脆地撞进屋里。陈奶奶望着他们的背影,嘴角泛起温柔的笑意:"你们现在学的米汤写字,当年可是要掉脑袋的手艺。"她顿了顿,"可正是这些'苦',才酿出了今日的'甜'。"

茶香在室内氤氲,与尚未散尽的米汤气息交织在一起。我突然明白,这杯中的苦涩与回甘,恰似那些隐匿在米汤字迹里的往事——当年的惊心动魄,如今都化作了让我们惊叹的传奇,曾经的提心吊胆,现在成了可以笑着讲述的故事。

"再苦的茶,喝到最后都会回甘。"陈奶奶为我们续上第二泡,茶色已转为温润的琥珀,"只要耐心等待,所有的苦难终会沉淀出它应有的滋味。"她的声音很轻,却重重地落在我心上。

暮色中,老街的灯笼一盏盏亮起。茶已凉了,但那份先苦后甜的余韵,却久久停留在舌尖,如同那些用米汤写就的历史,看似无痕,却永远铭刻在时光里。

回家路上,石板路还是那样硬,踩上去微微硌脚。我想,这倒也好——至少让人不至于走着走着,就忘了脚下的路是怎么来的。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二 18班 罗歆怡;指导老师:房兴尧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