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林则徐诞辰240周年暨虎门销烟186周年重要历史节点,近日,由鸦片战争博物馆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林则徐的精神世界》原创展览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是“追寻英雄的足迹”全国联展的重要一站,以精神史视角重构叙事框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资料,引领观众深入探寻林则徐这位近代先驱的精神世界与家国情怀。
当林公精神与古都文化相遇,必将激荡出璀璨的思想火花。林则徐“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敢于担当”的革新精神,重新回到了他曾以诗明志的地方,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新时代使命的呼应。
1842年5月,林则徐抵达西安,由于治理黄河时长达数月的操劳,加上长途行程的颠簸,林则徐病倒了。他便奏请朝廷,在西安养病后再启程。由此,林则徐与西安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墨宝证缘:西安碑林博物馆正门所悬“碑林”匾额,系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谪戍伊犁途中所题。这件墨宝不仅体现了林公深厚的书法造诣,更见证其在人生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从容气度与自信。匾额历经百余载沧桑,已成为连接林公与古都西安的重要物质载体。

诗文寄怀:1842年8月,已经病愈的林则徐告别妻子、家人,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离开西安,继续启程前往新疆。他看到妻子愁思万端,便赋诗安慰妻子不要过于担心。留下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集中体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品格典范。
经世实践:1846年,林则徐接任陕西巡抚,任职期间他始终坚持经世致用的为政理念。上任之初,面对关中地区的严重灾情,他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措施,包括奏请缓征钱粮、开仓平粜米粮、设立粥厂救济灾民,竭力稳定社会秩序。他还深入考察关中水利设施,对郑白渠等古代工程的修缮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其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