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灰砖外墙,我在序厅的巨幅浮雕前驻足。英烈们的目光如炬,穿透八十载烟云。转入主展厅,一支老式步枪静静卧在射灯下。我俯身细看,枪托上的磨痕深浅交错,像极了一幅等高线地图,标注着烽火连天的海拔。最深处嵌着几近风化的木丝,在玻璃柜内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我将掌心轻轻覆上展柜,一阵温热的震颤忽然从指尖蔓延——那不是物理的温度,是无数双年轻的手,在漫长岁月里焐热的生命印记。
沿着展线前行,沙盘模型再现了当年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地形。我顺着沙盘指示的方向走出展厅,踏上通往旧址的青石板路。老榕树垂落的气根轻拂肩头,仿佛时光的垂帘。推开一扇虚掩的栎木门,泥砖房内光线昏黄,墙角立着的粗陶罐让我屏住呼吸。罐身密布着龟裂的纹路,唯独罐口边缘光滑如玉。讲解员说,这只陶罐曾轮转于上百名战士手中,既量过救命的口粮,也舀过山涧的甘泉。我的指尖虚抚着陶壁的裂痕,忽然想起外婆总说“器物会认主”——这陶罐记住的,该是多少双颤抖却坚定的手,在饥寒交迫的深夜传递希望的重量。
影像厅的暗色如墨晕开。当纪录片播到文化名人夜渡九龙时,《东江纵队之歌》骤响。歌声撞上穹顶又洒落,在展厅里织成声网的经纬。前排老人的背影开始颤抖,他抬手擦拭眼角的样子,与画面中老船工拭去浪花的动作奇妙重叠。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化作无数这样的瞬间,在某个不经意的共鸣里复活。
站在城市沙盘前,现代东莞的流光溢彩在玻璃下涌动。我注视着国贸中心玻璃幕墙上的云影,忽然发现那轮廓与沙盘里大岭山的剪影重合。两种时空在此时折叠——当年战士们用草鞋踏出的小径,正延伸成我们脚下的柏油路;他们用体温捂热的红土壤,如今托起图书馆的万卷书香。这种发现让我战栗:我们不是走在他们走过的路,而是走在他们用生命铺就的、却来不及亲眼看见的征途。
离馆时夕晖正浓。回望那座灰砖建筑,它像一枚钤印,盖在时光的信笺上。那些木痕、陶纹与歌声,终将沉淀为我们这代人精神的地层。当未来的某天,新的手掌与我们交握,定会触到这跨越世纪依然滚烫的传承——不是火种的简单传递,而是将星火炼成永恒的晨光。
作者: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中学 初三 9班 钟玟乐;指导老师:王美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