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题记
走进纪念馆便看到:在纪念馆一角的照片。我俯身靠近,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的风雨声,枪声,和战士们在硝烟中的呐喊声。
“照片上是一位面容清瘦的妇女,被亲切的称为‘红军阿妈’”,讲解员的声音将我带回到那个年代——深夜的山路,阿妈们挎着藏有情报的竹篮,冒着生命危险,一步一步地去找她们的“红军儿子”。
吴秀真,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用平时微薄的收入,在自家附近的山洞中藏匿救助了13名红军战士。为了保护他们,她被敌人刺瞎右眼,扎伤大腿,即使鲜血直流但仍不肯透露任何消息。
“红军阿妈”不只她一人,更是一群人。她们冒死为红军送饭,送信,照料伤员。她们是东纵军坚实的后盾和亲人。
“阿妈们的舍生忘死,源于他们将红军战士们视若己出的守护。”讲解员的声音将我从“红军阿妈”的故事中拉回,讲解员指引我们看向一旁展示柜里一块焦黑的树皮标本。
1944年凤凰山的一场狙击战中,一支名为“白马队”的东纵分队,为掩护像阿妈这样的乡亲和主力部队转移,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弹药耗尽,战士们就用石头,枪托搏斗。彼时有一位小战士将他仅有的一口炒面让给伤员,自己却默默啃食着被炮火烤焦的树皮。从阿妈们“想让你活”的守护到战士们“让你们活”的牺牲,这种军民同心的双向奔赴,共同铸就了“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丰碑。
“硝烟终会散尽,但牺牲从未被遗忘。”听完讲解员的解说,在夕阳的光辉中,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向纪念馆前的“名录碑”走去。那里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他们家人的搀扶下站在“名录碑”前,他们颤抖的手抚过那鎏金的名字,那一刻,夕阳的光辉分隔出不同年代的故事,身后是展厅里冰冷的标本,身前是万家灯火的温暖盛世。
硝烟散入历史,英魂化作山河。东纵精神不只是纪念馆中静止的图文,它是奔流的东江水,是挺立的大岭山。
站在岁月的彼岸,聆听历史的声音,那八十年前的冲锋号声在我心中回响。
作者: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中学 初三 20班 黄尹涵;指导老师:吴月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