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肃穆之气扑面而来。展柜中,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静静矗立,玻璃灯罩已裂如蛛网,灯壶焦黑,仿佛那场壮烈的战斗就发生在昨夜,它才刚刚耗尽最后一滴油。我俯身细看,恍惚间,那斑驳铜锈与积年尘垢,竟将我拉回那个星火燎原的年代。
“当年,这整座山,就是这样一盏灯。”讲解员的声音将我唤醒。他指向窗外苍翠松柏环绕的大岭山——1940年10月,东江纵队前身之一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于此,在敌后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这盏灯,或许照亮过司令员曾生的地图,陪伴过护士为伤员缝合伤口,更可能为一位怀抱钢枪、永远沉睡的少年守过最后一夜。
在展厅深处,一组雕塑令我震撼:硝烟弥漫的田野上,几名身着粗布衣衫的少年正依托田基奋勇阻击。讲解员沉痛道:“这是1944年东莞凤岗老虎山下的英雄五少年。领头的是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少年班班长黄友,他们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仅14岁。”
这是1944年,在老虎山下与日军遭遇,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的“黄友班”的英雄们。领头的是班长黄友,年仅17岁……东纵精神,从来不是史书上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如黄友般年轻的生命,用忠诚浇铸、用勇敢践行、用担当扛起的丰碑。
那一刻,我明白了,那盏煤油灯的光芒从未熄灭。它跳跃在曾生司令员的指挥棒尖,闪烁在护士手中的手术刀上,最终,它化作七道流星,在老虎山的上空轰然点亮,照亮了黎明前最黑暗的夜空。
据统计,东江纵队在抗战期间作战1400余次,歼敌9000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如黄友般的英雄用鲜血书写的壮丽史诗。华南日军头目在百花洞战斗后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正是东纵战士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以弱胜强的明证。
离开展馆时夕阳西沉,现代都市的霓虹渐次亮起。我蓦然回首,仿佛那盏煤油灯在渐暗的展柜里,正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望。
我蓦然回首,那盏煤油灯在暮色中,仿佛正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顿悟:东纵精神何曾封存于展柜?它已化作工程师笔下勾勒未来的线条,化作实验室里探索未知的微光,也化作我笔下这些滚烫的文字,更化作每一个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昔日,他们擎起一盏灯,驱散山河的阴霾;今朝,我们接过这火种,辉映这盛世中华。
灯,早已熄了。但光,已成了永恒。
作者:东莞市塘厦第二初级中学 初二 4班 黄怡然;指导老师:李礼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