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陈张梓骁《在莞邑大地上触摸红色脉搏》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08 19:06:49

初秋的晨光穿透薄雾,伴着我踏进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发亮,就像一条沉默的时光线索,牵引着我,走向那段镌刻着热血与信仰的东纵路。

沿着旧址小径前行,一间低矮的泥瓦房静静伫立着。木窗棂上深刻的弹痕如同历史的印记,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虽已斑驳,却依然迸发出振聋发聩的力量。讲解员轻声诉说,这里是东江纵队的临时指挥部——1943年,战士们就是借着煤油灯如豆的微光,在地图上画出出击的弧线,一夜之间端掉日军粮站,解了百姓断粮之困。我将掌心贴上粗糙的土墙,仿佛触碰到当年他们紧握钢枪的温度,听见他们压低嗓音议事时的坚定。这一刻我才懂得,课本里那句“华南抗日的中流砥柱”,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每一寸被战火洗礼的土地里,藏在每一道风雨剥蚀的纹路中。

练兵场上山风拂过,漫山的簕杜鹃簌簌作响。这里没有现代化器械,只有几方石板、一排斑驳木桩。当年战士们以木棍为枪,以沙土作弹,日复一日在这片土地上锤炼杀敌本领。同行的老人是东纵战士的后代,他轻抚着一块刻满名字的石碑,声音哽咽:“我爷爷那年十九岁,为了掩护乡亲,把敌人引向后山,再也没回来。”我望着石碑上青春永驻的名字,忽然明白——重走东纵路,不是简单的踏访,而是在与那些永远年轻的生命对话。他们曾是父母心疼的孩子,却在山河破碎时挺身而出,用青春为我们换来了春天的杜鹃年年盛放。

夕阳西下,为大岭山镀上金色的光辉。站在历史的交汇处眺望,山下的东莞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从战火纷飞到盛世繁华,东纵路见证了莞邑大地的沧桑巨变。而东江纵队“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早已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进这座城市的每寸肌理。

这次行走,于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淬火。作为在东莞长大的少年,东纵精神于我,不只是历史的回响。它是我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时的坚持,是面对技术难题时不言放弃的韧性——正如当年先辈们在煤油灯下寻找光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先辈的期望,更等待着我们这一代人写下新的答卷。

临别时,我带回了一片簕杜鹃花瓣,将它夹在我的日记本里。愿这抹殷红时时提醒我: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唯有将红色基因化为前进的力量,才能让这份精神在莞邑大地上,永远生生不息。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二 19班 陈张梓骁;指导老师: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