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当这个命题摆在面前,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究竟要“重走”什么?是照旧,完成一次空间上的位移;还是在精神层面,与那段烽火岁月建立真正的连接?
重走:非复刻路途,乃朝圣心灵
真正的“重走”,从来不是对历史路径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场灵魂的朝圣。东纵路上的战壕会坍塌、工事会风化,但那种在民族生死攸关之际迸发而出的精神力量,却需要我们在心灵深处重新唤醒。当我们踏上山路时,如果心中只有拍照打卡的浮光掠影,而缺乏对历史深处的敬畏探寻,那么即便走完全程,也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郊游。
寻真:于残痕碎影中,触摸历史质感
在这场精神之渡中,我们需要打破对历史的刻板想象。纪念馆里光洁如新的展品、修复完好的工事,固然能给我们直观的历史认知,但真正的历史感,往往诞生于那些未经雕琢的细节——一块崩口的搪瓷缸,一段斑驳的刻痕,我凝视着这块缸,心中却感受到了路途中的含辛茹苦。这些小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与历史对话的密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遗存,承载着历史最真实的质感,让我们得以窥见先辈们作为有血肉、有温度的“人”的本来面貌。
共鸣:在跨越时空时,建立精神联结
更重要的是,“重走”的终极意义在于建立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当我们想象东纵战士在雨中用茶缸接水、在星光下分食炒米的场景时,历史就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这种联结让我们真正理解:英雄不是天生的神话,而是在危难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传承:接过历史火炬,照亮未来征途
每一次“重走”,都是一次双向奔赴——我们走向历史,历史也走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追忆往昔,更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格。东纵路上的每一次驻足沉思,都是对自我灵魂的叩问: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传承那种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重走东纵路,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我们完成了从足下之履到精神之渡的升华,这条路就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轨迹,而是化为了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它警醒着我们:历史的火炬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让那段峥嵘岁月不被遗忘,让东纵精神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这条路,一旦真正走过,便永在途中——它通向历史深处,更通向每一个行走者的内心,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续写不朽的精神传奇。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初一30班李蕤宇;指导老师:赵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