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收藏这份中秋味道!总有一款能勾起你的回忆
东莞+ 2025-10-06 10:44:06

月圆人团圆,味蕾最知秋。当时光的指针再次指向中秋,我们寻觅的,不仅是唇齿间的香甜,更是那份深植于传统、流转于指尖的温情与守候。在石碣,有三代人八十余载对一枚手工月饼的匠心坚守;在桥头,金黄油亮的蛋黄酥里,藏着一轮寄托思念的“掌心明月”;在企石的袅袅米香中,有外婆亲手制作的炒米糕,将“四季平安”的祝福包裹其中。这个中秋,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穿越时光的老味道,聆听食物背后,关于传承、团圆与乡愁的故事。

三代人传承,月饼润乡愁

位于石碣镇刘屋村的圣香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圣香食品”)生产车间内,甜香如瀑倾泻——这里,正是承载着近百年光阴故事的“老莞家”手工月饼诞生地,每一缕香气都在诉说着三代人的匠心传奇。

自1938年至今,八十余载春秋流转,一代代制饼人以掌心温度焐热传统,让这份裹挟着乡愁与温情的老味道,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散发着令人心安的醇香,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记忆。

推开车间木门,暖意与甜香瞬间将人拥裹。制饼师傅们正以指尖翻飞的技艺雕琢核桃豆沙月饼:馅料调配如调配人生滋味,糖、油与豆沙的黄金配比,既要绵密如絮,又要让每粒豆沙都保持本真风味;面团在掌心反复揉搓,直至如婴儿肌肤般光滑贴手;包馅更是一场指尖的芭蕾,擀皮如展纸、裹馅似拢月、收口若拈花,每一步都追求饼皮如月光般均匀无褶皱。

压模,是唤醒月饼灵魂的仪式。师傅将裹馅面团放入雕花木模,掌心叩击的声响仿佛时光的回响,倒扣间,一枚花纹如锦、形若满月的月饼便在掌心绽放,仿佛将中秋的团圆意象定格成可触的美味。

待烤盘满载,师傅以清水为墨轻刷饼面,送入烤炉的刹那便开始了与火的对话。烘烤时需寸步不离,准时取出刷上蛋液,让金黄油亮的外衣如月光镀身。约30分钟后,出炉的月饼香气能漫过整条街巷,轻轻掰开,豆沙细腻如绸,核桃碎如星子点缀,舌尖未及品尝,心已先被这质朴的香甜俘获。

美味背后,是穿越世纪的坚守。圣香食品负责人、“老莞家”第三代传承人刘锦容谈及品牌渊源时,眼中闪烁着星辰般的自豪:“这是爷爷用扁担挑着走街串巷的招牌,最初在莞城的小作坊里,嫁女饼的喜气、月饼的团圆味,曾温暖了半个城的街坊。那时谁家办喜事、过中秋,都要绕路来买‘老莞家’,说我们的饼里藏着让人踏实的烟火气。”

岁月浮沉中,“老莞家”的招牌也曾蒙尘。2003年,看着爷爷传下的铜模在角落生锈,已有二十年制饼经验的刘锦容心痛如绞,毅然变卖房产创办圣香食品,让沉睡的老字号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这哪里是拾起手艺,分明是扛起了三代人沉甸甸的文化乡愁。

“起初只做月饼、面包、蛋糕等几个品类,”刘锦容回忆道,“如今产品已拓展至蛋黄酥、鸡仔饼、嫁女饼等约20种。”尽管如此,手工月饼始终是“老莞家”的灵魂所在,无论是双黄白莲蓉的丰腴、核桃豆沙的醇厚,还是蠔皇大月的咸香,都延续着“一饼一匠心”的手工哲学,坚守着“皮薄如纸、馅靓如金、甜而不腻”的百年承诺。

“诚心做人,用心做饼”——这不仅是“老莞家”刻在铜模上的传承誓言,更是刘锦容刻进骨子里的人生信条。为求极致品质,他踏遍全国甄选食材:莲蓉必用湖南湘潭“串三莲”,需经七道手工去皮;豆沙则取东北黑土地黑豆,浸泡十二个时辰后古法蒸制,成品乌黑如墨玉,绵密似凝脂,每一口都是时光沉淀的甘醇。

刘锦容总说,机器可以复制形状,却复制不了人心的温度:老师傅揉面时默念的祖传口诀,是对食材的敬畏;守在烤炉前观察饼皮变色的专注眼神,是对品质的偏执;就连包装时轻系红绳的力度,都藏着对食客的祝福——这便是手工月饼最珍贵的“人情味”。

图片

中秋蛋黄酥,不只是点心

聊起中秋节的必备点心,除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月饼,还有一枚金灿灿的小可爱,总被捧在掌心——那便是蛋黄酥。它圆滚滚的模样,恰似一轮浓缩了团圆意的“小月亮”,一口咬下,满是中秋的温柔滋味。

一枚上乘的蛋黄酥,灵魂先藏在外皮里。中式点心特有的水油皮与油酥被巧妙融合,经师傅反复擀压、折叠,每一次手法都藏着匠心,最终蜕变成层次分明、薄如蝉翼的酥皮。待入口时,轻轻一抿,酥皮便簌簌化开,满唇都是淡淡的油香,松软得让人满心欢喜。

至于那勾人的金黄色泽,多是蛋液精心刷涂后的馈赠。烤箱里的热力缓缓唤醒酥皮,待烘烤完成,它便裹上一层似中秋明月般温润的光——不刺眼,却足够亮眼,一眼就让人想起团圆夜的暖。

咬开酥皮,内里才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味觉盛宴。最外层是细腻绵软的红豆沙,甜得克制不齁,满口都是醇厚的豆香;它像温柔的怀抱,轻轻裹住内里的主角——一整颗饱满油润的咸鸭蛋黄,牙齿触到的瞬间,还能尝到丝滑的油润感,沙糯不腻。

这“甜”与“咸”的碰撞,正是蛋黄酥最勾人的灵魂。红豆沙的柔情,恰好中和了蛋黄的丰腴与沙糯,甜咸交织间,是一种微妙又妥帖的平衡——多一分甜则齁,多一分咸则重,偏偏此刻的滋味,刚好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淡,让人越嚼越有回味。

这份复杂又和谐的口感,多像中秋的团圆啊——有相聚的甜蜜,有回忆的余韵,看似简单,却藏着人生最圆满的模样。

图片

传统中秋里,月饼曾是品尝、送礼的绝对主角;但随着新式点心层出不穷,越来越多年轻人因偏爱新颖口感,把目光投向了蛋黄酥。月饼有莲蓉、豆沙、五仁等经典味,也有冰皮、流心等新奇款,蛋黄酥却也不甘示弱。各大烘焙品牌不断尝试,让蛋黄酥的口味变得丰富多元:肉松麻薯款带着咸香与弹牙,龙井茶香款藏着清雅回甘,香脆椰蓉款满是甜润,咸香牛肉款则透着浓郁……每一款都各有风味,真正做到了全面开花、老少咸宜,能满足不同人的味蕾偏好。

其实,蛋黄酥的模样里,早藏了中秋的心意:圆润的造型,是“花好月圆”最直观的写照;正中央那颗完整的蛋黄,恰似“一轮明月照我心”,把中秋的月色悄悄藏进了点心。

这枚金黄的蛋黄酥,从不是简单的时令吃食——它是可入口的艺术品,酥皮的层次、蛋黄的油润,都是匠心的结晶;它是承载传统文化的信物,把“团圆”“明月”的意象揉进食材;它更是串联起人与人之间思念与祝福的甜蜜纽带。这个中秋,无论你身在何方,愿这枚掌心里的“小月亮”,能带着酥香与暖意,为你捎去最真挚的团圆祝福。

IMG_E4932_副本.jpg

一筒炒米糕,藏着团圆意

每当中秋的月光漫过企石镇的街巷,不少村民家中总会飘起一股清甜的米香——那是外婆们正忙着制作“炒米糕”,为“送中秋”的老习俗添上最暖的一笔。

其实印制炒米糕的工序并不复杂。取适量糕粉填入特制环扣,先用汤勺细细摁压紧实,再将木塞对准粉面轻按,最后向上一提环扣,一块形如满月、米香四溢的炒米糕便成形了。真正花功夫的,是前期炒米制粉的准备。要挑选颗粒饱满的粘米,用开水浸泡一小时,沥干晾干后入热油热锅慢炒;火候得拿捏精准,需不停翻动至米粒通体金黄、散出焦香,放凉后研磨成细粉;再按比例拌入白砂糖、碎花生,加少许水调和成团,这份带着坚果香的糕粉才算备好。

装好的炒米糕还要包装成一筒筒,而每筒里面“炒米糕”的个数也是有讲究的。一筒里面包装四个炒米糕,四个代表四季兴隆、四季平安,四个也就是两对,两对是好彩头,好事成双的意思。送给亲戚朋友,或者自家吃,表心意、送祝福。

9-轻精致又香甜的“炒米糕”,简单就可以制作出来_副本.jpg

听老一辈回忆,从前农村家境拮据,中秋难买得起月饼,便用材料便宜、工序简单的炒米糕代替,给孩子们解馋;如今生活好了,这小小的米糕却没淡出,反而成了外婆“送中秋”时必不可少的礼物。

于企石人而言,炒米糕从不是普通的零食,而是裹着文化与情感的载体。中秋前夕,外婆们围在灶台前忙碌,选米、炒粉、制糕、包装,每一步都藏着对家人的牵挂。她们知道,这双手作的香甜,比任何精致礼盒都更能传递心意。包装也透着仪式感:用红纸或彩纸细细裹住每筒炒米糕,红的热烈、彩的鲜活,拎在手里沉甸甸的,既是节日的喜庆,也是心意的分量。

当这份礼物送到亲友手中,大家围坐在一起,掰开米糕尝一口,清甜的米香混着花生的脆感在舌尖散开,聊着家常、分享节日喜悦,那份温馨融洽,正是中秋节追求的团圆与美满。如今在企石镇的中秋节里,炒米糕始终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是外婆的手艺,是童年的味道,更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文化印记。每一块米糕里,都装着企石人对中秋的眷恋,对团圆的珍视,让这份传统在时光里愈发鲜亮。

文字:记者 袁健斌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