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凉风送爽,昼夜温差增大,加之雨水增多,蚊虫较活跃,各类传染病传播风险上升。恰逢国庆、中秋长假,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加剧。

东莞疾控表示,以下健康风险需市民重点关注:持续高温与户外活动使中暑风险犹存;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仍处流行高峰;气温波动易诱发呼吸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国庆长假人群流动频繁,加大了肠道传染病传播与意外伤害风险。

东莞疾控提醒,夏秋交替,防护不可掉以轻心。请市民出行途中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安全第一,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外出活动坚持防蚊灭蚊,居家注意清除积水;注意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保持良好作息;牢记饮食安全,不食生冷未熟食物;以健康为本,科学防护,共同拥抱一个平安、惬意的金秋十月。
一、登革热
夏秋季高发,极少数发展成重症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病例可导致死亡。假期出境旅游增多,疫情输入风险上升。
重点场所:社区。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多见。二次感染患者,老人、孕妇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预防措施:
1、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灭成蚊;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幼蚊滋生地。
2、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上午7~10时和下午4~7时是传播登革热白蚊伊蚊的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3、市民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三红、三痛”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二、基孔肯雅热
今年以来,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广东已出现本土疫情,加之暑假人员跨区域流动频繁,疫情输入风险上升。
重点场所:社区。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预防措施:
1、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灭成蚊;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幼蚊滋生地。
2、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上午7至10时和下午4至7时是传播登革热白蚊伊蚊的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3、市民前往中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疫情高发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三、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毒蘑菇及有毒植物中毒)
目前,我市10月天气特点仍然是高温高湿,在这种环境下细菌容易滋生繁殖;10月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人们外出活动、聚餐频次增多,发生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东莞疾控介绍,近年来,我市毒蘑菇中毒一直处于高发状态,毒蘑菇中毒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生。10月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人们外出活动增多,进一步加大了人们采摘野生毒蘑菇导致误食中毒的风险,需要防范因家庭自制药膳、药酒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特别是乌头和钩吻两种有毒植物引起的死亡风险较高。
重点场所:家庭、工厂、学校等集体食堂及餐饮单位。
预防措施:
1、家庭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保持厨房环境整洁,经常清洗消毒厨具;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注意防虫防鼠;储存、加工食物做好生熟分开;食物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储存温度;不吃超过保质期和变质的食物。
2、餐饮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包括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烹饪、售卖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3、学校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学校食堂或学生餐配送餐企业应严格食品采购与储存管理,确保食品来源正规、新鲜、安全,禁止采购过期、变质或来源不明的食品。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下半年的高发期为9至11月,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5岁以下儿童多见,极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
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1、勤洗手、勤晒衣被。
2、喝开水、吃熟食
3、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4、家长可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为6月龄至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
5、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五、流感
重点场所:工厂、学校、托幼机构和其他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
工人、学生、幼托儿童、集体单位工作人员;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和有基础性疾病者。
预防措施:
1、三勤:
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居室要勤开窗、多通风,少去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经常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三主动:
每年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如果出现发烧、打喷嚏、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需要戴上口罩,及时主动就医,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
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的健康监测。
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每年秋冬季高发,传染性强,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传播。
重点场所: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
幼托儿童、学生和工人。
预防措施:
1、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做好防护,加强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以及厨工等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厨工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2、个人应加强卫生意识,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冷食物;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品;注意饮水卫生,多喝开水,不喝生水。
七、麻疹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前驱期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感冒,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甚至脑炎。双节期间,人员流动较大,存在免疫空白人群,应警惕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重点场所:学校、社区、工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重点人群:
既往未患过麻疹且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者,特别是学生、工厂员工。
预防措施:
1、8月龄、18月龄的适龄儿童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
2、无麻疹病史或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的成人建议接种疫苗。
3、出疹、咳嗽病人应当及时就诊,听从防控指导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外出。
4、病人所在场所应开窗通风,清洗、曝晒病人使用的物品。
八、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病程一般持续2至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潜伏期通常为5至21天,平均7至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
重点场所:
家庭、中小学校、社区、月子中心、儿童相关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百日咳患者及时接受隔离治疗。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百日咳病例,自我隔离期限为临床诊断后至有效抗菌药物治疗5天;对于未及时进行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自我隔离期限为发病后21天。自我隔离期间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此外,易感人群暴露后应注意紧急预防。
九、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东莞疾控介绍,每年秋季是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
重点人群:
有哮喘、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病人。
预防措施:
1、避免诱发因素: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防止伤风感冒;避免烟尘、花粉刺激。
2、坚持适量体育锻炼:气温寒冷时应避免室外活动,可在室内锻炼。
3、心态平和,呼吸调整。
4、合理饮食,饮食调养,食药预防。
5、避免过度疲劳。
希望市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愿大家在国庆中秋的闲暇时光里,能卸下忙碌,放松身心,共享团圆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