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打破了门槛界限,来到旧工厂改造的艺术空间,融入烟火气浓郁的街区,前来逛展的人们,会有怎样不同的体验?趁着“双节”假期,不妨去逛逛(温馨提醒,台风“麦德姆”逼近,请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注意出行安全)。

在东莞厚街时光文商旅街区,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厚街镇人民政府主办的“大象无形:2025当代艺术新锐力量”展览正在展出。在有限的旧厂房改造空间里,涌动着一场指向无形维度的艺术探索。漫步其间,可以真切感受到工业遗存与现代美学的碰撞。原来,艺术不再是高悬于殿堂的抽象概念,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片段,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想象。

本次展览汇聚了46位青年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艺术及跨学科创作等多种形式,部分作品还根植于东莞制造的现实土壤,表达了当代艺术在“制造美学”上的前沿探索,构建出一个多维、开放的审美空间,也展现出东莞这座城市推动艺术与制造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
王韦
雕塑《大同者》

展区入口,一位身姿矫健者骑于神秘动物之背,双臂舒展如拥抱苍穹。这件作品以化学着色工艺呈现出青铜质感的沧桑,却蕴含着对人类大同世界的向往。
文征
综合材料《念》

在深灰的底色中点缀着白色星子与黄色光点,粗糙斑驳的质感既体现工业的硬核,又营造星空的苍茫。这件作品巧妙地将工业化当下的生活体验与对宇宙的遐想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张力。
蒋昀格
装置艺术《镜》

运用流苏丝线和竹签构建出柔软的屏障,虚实交错间形成青绿山水的镜像。她擅长用纤维材料和古老编织手法表达对文化归属的理解,这件作品中的流苏既是屏障也是连接,暗示着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既分离又相依的微妙关系。
张云霄
综合材料《小蜜蜂》

作品以漆艺、木头、亚克力、螺钿片和金银铜箔等媒介,将蜜蜂形象转化为几何要素的蜂巢交响。作品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摹写,而是对“蜜蜂精神”的礼赞——勤奋、协作与生命力。在东莞这座忙碌的城市中,这种精神似乎也有着特别的共鸣。
陈木
矿物漆艺屏风《隐生宙(组件)》

以花、瓶、台面、蝶变、沙漏的抽象造型,回应地球最早的地质年代。“隐生宙”意为“隐藏的生命”,通过古老工艺与当代形式的结合,探索了微观静物与宏观景物之间的关联,引导观众思考生命与宇宙的宏大命题。
王惠仪
摄影《劳动空间》

本系列拍摄于东莞厚街家具厂,画面捕捉了难得的宁静时刻,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后,呈现出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觉化表达。
赵博文&高运通
雕塑《皮层下之—思想者》

以罗丹的经典雕塑《思想者》为原型,用皮革边角料通过精细的手工拼贴,紧密包裹成雕塑的每一寸肌理。“物尽其用”的创作理念,赋予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材料第二次生命形态。作品承载着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的记忆与劳动痕迹,同时也隐喻着逾两亿名曾为东莞奉献打拼的群体。他们的劳动价值如同这些皮革碎片,需要被重新看见、思考与珍视。
周易
艺术装置《时空》

由悬挂的亚克力透镜、鱼线和钟表构建出一组棱镜般的结构,邀请观者从多重视角思考时间的本质。作品标题“时空”暗示了相对论式的观照方式——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
江昶文
实验艺术《脚下的画布》

在影像展区,以无人机俯拍视角,将家乡土地作为画布创作定格动画。犁痕、杂草、作物和散落的工具共同构成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件获得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一等奖的作品,重新定义了“生产”的价值——艺术创作与农业生产一样,都是对土地的深情致敬。

展览如同一扇窗口,透过有形的作品,窥见无形的力量。在旧厂房的怀抱中,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而城市则增添了文化的温度。在这场展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精彩呈现,更是当代艺术对东莞“制造美学”的创意启发与创新推动。
在这里,我们看见有形与无形、传统与当代、制造与创造,正在进行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