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程看发展|海裕百特:智能装备领域的“辊压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东莞+-横沥视窗 2025-10-02 12:44:50

在东莞横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东莞海裕百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海裕百特”)正以行业领跑者姿态崛起。走进其新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调试待交付的智能辊分装备。这批“中国智造”即将服务于国内外多家头部电池企业的核心生产线,为全球锂电产业注入“中国动力”。

从北京中关村到东莞横沥,从技术跟跑到国际领先,海裕百特深耕锂电辊压装备细分领域二十余年,不仅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跻身全球实现大宽幅辊压分切一体机量产的企业行列,成为中国锂电装备自主创新的标杆。

■东莞海裕百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正以行业领跑者姿态崛起 横沥供图

技术攻坚:

铸就“小巨人”的硬核实力

作为国内最早投身于锂离子电池成套设备自主研发的企业之一,海裕百特自2003年在北京创立,到2016年落户横沥,企业成长轨迹与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其核心产品涵盖高精度辊压机、分切机、辊分一体机、固态/干法辊压机等4大系列20余款型号,设备宽幅从200mm到1800mm,全面覆盖动力、储能、3C数码及高分子材料等多个领域需求。

技术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面对锂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海裕百特始终将研发置于核心位置,每年坚持将销售额的10%用于研发。同时与行业头部电池企业深度绑定,精准捕捉工艺发展趋势。在“高速度、高精度、高品质、小型化、模块化、平台化、通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三高六化”研发理念指引下,企业逐步构建起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百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在大宽幅辊压设备这一关键领域,海裕百特的技术突破始终走在行业前沿。早在2017年,国内主流设备幅宽仍徘徊在550mm至800mm区间时,海裕百特已率先完成1200mm宽幅辊压机研发并实现批量出货,大幅提升行业生产效率;2024年11月海裕百特再破技术壁垒,成功研发1200×1600辊分一体设备,并于2025年6月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该规格设备批量生产及交付的企业,一举填补国内外该领域空白。

“这不仅是我们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核心竞争力的彰显。”海裕百特总经理张志强坦言,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中国在高精度锂电装备领域,正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关键跨越。

凭借持续的技术积累与创新成果,海裕百特先后斩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东莞市“倍增企业”等多项资质;其辊压机、辊分一体机等核心产品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被认定为“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硬核实力获行业高度认可。

客户协同:

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

“真正的价值创新绝非‘闭门造车’,而是与市场同频、与客户共进的协同创造。”在海裕百特的发展理念中,客户需求始终是产品研发的“指南针”。

“锂电池的竞争,核心是工艺的竞争。我们必须持续与头部企业紧密协作,洞察最新工艺路线——这是研发的关键。以工艺路线指引研发方向,才能实现事半功倍。”张志强说。

这种以客户真实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正是海裕百特保持技术领先的关键所在。凭借与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国内70%以上TOP20电池生产企业的深度合作,海裕百特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持续优化设备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稳定性等核心指标。

目前,公司产品已畅销全国50多个城市,服务超300家企业用户,其中上市公司达40余家。其辊压设备不仅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池、超级电容器、镍氢电池的极片轧制,还可用于有色金属材料的精密加工,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尽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外销占比仅10%,但海裕百特始终以国际领先为标准,持续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其产品已远销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市场,获得国际客户高度认可,为“中国智造”走向全球锂电产业链核心环节贡献力量。

生态赋能:

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选择横沥,关键在于这里的产业链完备与政府服务高效。”谈及将总部及生产基地落子横沥的原因,张志强的评价直截了当。

“这里不仅产业链完备、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政府服务真正实现了高效务实,让‘企业少跑腿、服务多跑路’!”张志强感慨道。从周边配套供应链到员工生活保障,从行政审批到政策精准对接,横沥镇以“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得以心无旁骛专注发展。

扎根在横沥,都有同样的感受:拥有完善的模具与装备制造产业链,交通、住宿、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齐全,让企业与员工均无后顾之忧。而政府部门的专业服务与高效响应,更大幅缩短了项目从落地到投产的周期,助力企业快速抢抓市场机遇。正因如此,当海裕百特面临增资扩产需求时,依旧坚定选择在横沥闯出一片新天地。

随着订单持续增长,海裕百特原有厂区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今年7月,企业正式迁入新厂房。“自今年年初起,订单量大幅增长,目前生产计划已排至2026年。”张志强介绍,扩产后公司年产值有望从2.5亿元提升至6亿元,还将新增约500个就业岗位,实现企业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文字:记者 袁健斌 通讯员 吴婉珊 陈伟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