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等经典名篇及《东江魂》等反映时代精神的原创佳作轮番上演;一级演员高侠、孙洪涛等名家登台献艺……这是9月28日,“风雅颂”广东省朗诵大赛优秀节目展演现场。
这场特别的展演,源于长达十年的深耕与积淀。2014年,“广东省演讲与朗诵艺术人才培训基地”正式落户东莞东城。基地落地后,整整十年,一直坚持办着演讲和朗诵两大公益赛事。无数文艺爱好者,都被这份温暖的坚持浸润着,从此推开了属于自己的演讲与朗诵梦想之门。

首开先河:一群普通人的语言艺术萌芽
2014年“我的梦——广东省首届演讲大赛”总决赛现场,素人江义梅双手接过“最佳发挥奖”奖状,感觉自己在做梦。
彼时还是普通打工族的她,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演讲培训师,忙着组织演讲活动、成立俱乐部,四处推广演讲与朗诵文化。“我的梦一直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江义梅说,若不是当年偶然看到比赛招募信息,她或许还是那个“见了生人就紧张得说不出话”的模样。
2014年,是江义梅人生新梦想的起点,也是东城语言艺术发展的关键节点。那一年,由原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东省公共文化促进会和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联合创办的“广东省演讲与朗诵艺术人才培训基地”,正式扎根东城。从这以后,东城成了广东语言艺术发展的“重要摇篮”,踏上了十年深耕的旅程。
基地落地后,连续十年策划两大公益赛事——八届“我的梦”广东省演讲大赛、七届“风雅颂”广东省朗诵大赛。“演讲+朗诵”双轨并行的赛事体系,照顾到了不同语言艺术爱好者的需求,也开创了广东省演讲、朗诵领域重大赛事的先河。

在此基础上,基地每年还会组织一期演讲或朗诵专题公益培训班。从2014年9月到现在,已经统筹举办了八期演讲公益培训班、八期朗诵人才公益培训班。累计290个课时,让来自全省各地市的近5000名学员受益。
培训班分演讲、朗诵提高班与精英班:普通班以讲座、小组演绎、现场讲解授课;精英班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交流、小组评议,还会针对个人特点做针对性辅导。学员能系统学习文本写作、表演形式、演讲理论等课程。
和江义梅一样,从“试水”开始逐梦的,还有望牛墩镇艺术教研员陈晓。2016年时,她还在中学当音乐教师。那一年,她刚生完孩子没几天,因为感兴趣,咬着牙参加比赛。“那次比赛主题是‘修身齐家’,我把自己的经历融进去,结合真实事例讲对家风的理解,没想到最后拿了金奖。”
现在的陈晓,平时也爱参加东城举办的各类语言艺术活动,还会带动身边的教师参加比赛。受她影响,女儿也跟着练习语言,站上了市级比赛的舞台,把妈妈的热爱,变成了自己的梦想。

深耕不辍:一座文明城市的温暖回响
和陈晓、江义梅不同,何智辉算是“专业选手”。作为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的群文工作者,近20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文艺界。可即便如此,他也格外珍惜基地搭建的舞台。他说,这个舞台给了他更多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2022年,何智辉带着《我与节马传说》登上赛场,把非遗“节马传说”的故事讲给所有人听。最终,他拿下了全省总决赛金奖。
这个梦,海纳百川。
“风雅颂”“我的梦”系列活动,是全省规格最高、实力最强、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语言类公益赛事。这么多年,始终守着“零门槛、全免费、重赋能”的公益初心,给普通市民搭起了舞台。教师、工人、大学生……许多来自基层的人都通过这些赛事实现了“从台下到台上”的蜕变,在聚光灯下找到了自我价值。

“全省联动、全民参与”,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赛事构建“6大分赛区初复赛+东莞东城总决赛”的格局,从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哪怕是偏远地区的爱好者,也能参与进来。
十年间,系列活动累计开展比赛11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赛的选手、观看的观众,加起来超过80万人次。其中,单场线上直播的最高观看量,更是突破了50万。
这个梦,越做越大。
2016年,第三届演讲大赛升级了。比赛由广东省纪委、原广东省文化厅联合主办,还新增了肇庆、中山两个分赛区。这一次,吸引了全省各地市上千名选手参赛,影响力一步步扩大。

2024年,“我的梦”第八届广东省演讲大赛以“见义勇为”为主题开展。这届大赛,在原有指导、主办、承办单位的基础上,广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也加入进来,成为主办单位之一。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主题也更明确。主办方还首次在全省21个地市都设了分赛区,由各地市文化馆、见义勇为基金会等相关单位承办,让比赛的社会覆盖面更广了。
2025年,一场特别的展演,为这十年雅颂路写下了温暖注脚。其间,省内朗诵新秀与名家纷纷呈现了精彩的节目,既是对十年逐梦路的回望总结,更是语言艺术新征程的序章。

这是一群人的梦。他们爱朗诵、爱演讲,凑在一起。通过发声,他们讲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提升文明素养,还为生活找到了新的支点。
这也是一座城的梦。无数个普通人的小小梦想,向上向善、共同生长,让这座文明城市,变得越来越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