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裹挟着岭南草木的清香,轻轻拂过东莞大岭山。当我踏上东江纵队曾经浴血奋战的青石板路,忽然懂得——有些道路不仅镌刻在山河大地,更深植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里。
推开抗日根据地旧址那扇斑驳的木门,时光仿佛在此折叠。夯土墙上的弹孔如历史的眼眸,静静凝视着当下。在苔痕漫染的作战地图前,我仿佛看见了油灯下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的指尖划过山川,沙哑的嗓音里满是“守土卫国”的坚定。这些战士中不乏十七八岁的少年,肩上的枪比从前的书包沉重得多,却把“国家”二字扛得比山还重。1940年秋,正是这群大多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带着简陋的武器走进大岭山,在华南开辟出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
沿着山路向上,“东江儿女”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战士们躬身匍匐前进,村民们用肩膀扛起粮食——这是黄潭战斗的生动缩影。当日寇发动万人大扫荡,百姓将粮食藏进山洞,把情报缝进衣襟,连孩童都知道“要为戴草帽的人指路”。正是这军民同心的力量,让这支年轻的队伍在绝境中站稳脚跟。
最难忘的是在烈士纪念碑前的宣誓。当我举起右拳,念出“继承东纵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时,阳光恰好穿透云层,洒在庄严的碑身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都格外醒目,碑座上“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字迹深深烙印在心。我忽然明白,重走东纵路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寻找一种力量——一种不畏艰难、为国担当的精神力量。
下山时,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回望大岭山,我知道这条路不会只走一次。当年东纵战士用青春守护的土地,如今需要我们来守护;他们追寻的和平与富强,正待我们用知识与行动去实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当接过精神的火炬,将先辈的信念,化作逐梦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五小学 六年级 12班 杜紫慧;指导老师:张诗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