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 彭梓晴《东纵交响曲》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01 14:29:27

清晨的阳光穿过凤凰树的枝叶,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青砖墙上洒下斑驳光影。我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望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金色题字,耳边仿佛传来讲解员阿姨带着东莞口音的讲述:“当年,这些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茅草屋里策划了百余次战斗……”

在“重走东纵路”活动中,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纪念馆的玻璃柜里,一双草鞋吸引了我的目光。鞋面上还沾着暗褐色的泥渍,鞋带是用稻草拧成的,鞋底磨得只剩薄薄的一层。“这是‘飞虎队’队员王彪的遗物。”讲解员阿姨轻声说,“1943年寒冬,他穿着这样的草鞋翻越了七座山头,把情报送到了大岭山根据地。”我忽然觉得指尖发烫,这双草鞋里,藏着多少双冻得通红却依然坚定的脚掌?

当我们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唱起《东江纵队之歌》时,山风卷着松涛声扑面而来。“我们是东江的儿女,我们是珠江的骄子……”我的声音渐渐与同学们的重叠,恍惚间看见茅草屋的窗户里,一盏油灯下,年轻的女战士正在给家人写信:“等赶走了鬼子,我就回家给您种荔枝树……”泪水突然模糊了视线,原来英雄们也曾是父母掌心的宝贝,是邻家爱笑的哥哥姐姐。

最震撼的是观看《东纵英雄传》纪录片。当看到“铜锣顶伏击战”的场景时,整个礼堂突然安静了。屏幕里,十八岁的曾生带领战士们用竹竿挑着铜锣,在山间敲出密集的节奏,日军以为遭遇了大规模部队,吓得掉头就跑。黑暗中,我听见身旁的同学轻轻抽气,后排传来压抑的啜泣声。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智勇双全”,什么是“以弱胜强”。

活动结束前,我们在纪念碑前举行了宣誓仪式。当举起右手说出“强国有我”时,我摸到了口袋里那枚从纪念馆买的铜质书签——上面刻着东纵战士的冲锋剪影。东莞的蓝天格外清澈,远处是正在建设的滨海新区,塔吊的钢铁臂膀与纪念碑的庄严形成奇妙对话。原来,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正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安宁;他们未竟的梦想,正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归途的车上,我翻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今天的感悟:“东纵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当我们在实验室调试机器人时,当我们在社区做志愿者时,英雄们的勇气、智慧与担当,都在悄悄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跳动的音符。我知道,这串音符终将汇入时代的交响乐,在东莞这片英雄土地上,奏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乐章。

作者:东莞市石龙镇爱联学校 六年级 4班 彭梓晴;指导老师:张洁文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