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福海学校 杨童月《不止于“走”:让东纵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钙源”》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01 14:22:28

从大岭山东江纵队博物馆的竹制情报筒,到虎门海战博物馆的青铜炮身,这次“重走东纵路”的参观体验不是“打卡式”的漫步,而是学习先辈精神,强身健体的一次饕餮盛宴:当指尖触碰到东纵战士情报筒里残留的竹屑,当目光撞上海战炮口那锈迹里的弹痕,那些沉睡的历史突然鲜活了过来,像一滴滴浓醇的“钙汁”,悄悄融入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血液里。

有人说我们是“缺钙”的一代:刷着短视频就忘了时间,考试考砸了就喊着“躺平”,就连坚持一件事都像要耗尽平生精力似的。可在大岭山馆看到那盏铁皮煤油灯时,我突然润湿了双眼——当年东纵战士就在这样的灯下,把“抗战必胜”的信念刻进了笔记本,哪怕窗外就是敌人的搜山队;在虎门海战馆看见那面残破的军旗时,风好像还在吹着旗角——当年守兵们举着它冲向敌舰,哪怕枪炮比对方落后整整一代。原来“钙”从不是保健品里的粉末,而是先辈们在绝境里不肯低头的韧劲,是明知难赢还敢冲锋陷阵的勇气。我们缺的从不是营养,而是把“放弃”变成“不怕失败、再来一次”的精神底气。

有人觉得“精神补钙”太抽象,可这两座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却都在把“抽象”变成“具体”。东江纵队的战士会把省下的干粮分给逃难的孩子们,这是“共情”的钙;虎门的守兵哪怕只剩最后一发炮弹,也要对准敌舰发射出去,这是“担当”的钙。这些“钙”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就像我们现在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给“未来”补钙;看到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忙,是给“品格”补钙;面对挫折不逃避,是给“勇气”补钙。东纵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能让我们在成长路上沐风雨、斗霜雪,站得更直、走得更远的“硬核东西”。

现在的我们,没有枪林弹雨的考验,却有选择的迷茫、学业的压力。可每当想起东纵战士在密林里用树叶充饥仍坚持行军,想起虎门守兵在烈火中仍死守炮台,就觉得那些“难”都成了“小事”。他们给我们的“钙”,不是让我们活在过去的苦难里,而是让我们在今天的挑战里,有敢闯敢拼的底气。就像大岭山的竹子,当年曾为战士们隐藏行踪,如今仍节节拔高,直与天齐;虎门的海浪,当年曾见证了悲壮的抗争,如今仍推着我们向前——这“钙”补进了心里,就成了成长最硬的“脊梁”、让我们昂首挺立!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摸了摸胸口,好像真的有一股热流在涌动。原来这趟“走”的意义,从不是看了多少展品,而是把先辈的精神“补”进自己的骨血里。带着这份“钙”勇毅前行,我们才能在成长路上不弯腰、不迷路,活成自己想要的“有力量的模样”——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也是对青春最美的献礼!

作者:东莞市长安福海学校 初二 1班 杨童月;指导老师:肖前新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