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埔海关公布2025年前8个月外贸数据时,一组数字引发广泛关注:东莞进出口总额1.03 万亿元,以14.6%的同比增速分别领先全国、全省11.1和10.4个百分点,在广东省稳居第二的同时,延续了上半年反超宁波重回“外贸第五城”的强劲势头。
放眼全国,在海关总署统计的重点城市中,东莞的表现尤为亮眼——不仅跻身“万亿俱乐部”,增速更是远超多数外贸强市。在全球经贸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座“世界工厂”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其多年深耕产业转型、优化市场布局的必然结果。
市场破局:新兴市场贡献显著
从全国数据看,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5%,同为外贸重镇的深圳前8个月整体增速仅0.3%,而东莞14.6%的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
14.6%,东莞外贸做对了什么?
“以前主要盯着欧美客户,现在东南亚、中东的订单能占三成以上。”雷茨智能装备总裁吴炎光的话,道出了东莞外贸的市场新逻辑。面对传统市场波动,东莞主动实施“全球织网”战略,让新兴市场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这一策略在全国外贸城市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贸易伙伴结构上,东莞坚持“稳旧拓新”双向发力。细分市场表现更能体现差距:前8个月,东莞市对东盟、印度、中东、墨西哥、巴西进出口分别增长39.5%、18.8%、36.2%、6.5%、6%,合计占27.6%。

这种多元化布局在口岸场景中尤为直观:东莞港三期码头内,满载中纤板的货轮直抵非洲阿尔及利亚,标志着非洲新通道正式开通,使“一带一路”服务能力再升级。企业层面的探索更具代表性,东莞创点服装在泰国展会上三天对接200个意向客户,预计订单额突破300万美元;雷茨智能通过提前布局海外代理商,今年 1-7月出口增长60%,新兴市场贡献显著增量。
与新兴市场爆发形成呼应的是,东莞对欧盟等传统市场仍保持10.9%的稳健增长(今年上半年),形成“传统市场稳基本盘、新兴市场拓增量”的双轮驱动格局,有效对冲了单一市场波动风险。
主体焕新:民营企业成“翻盘王牌”
在东莞外贸的增长图谱中,民营企业的表现堪称惊艳,这一特征在全国“双优”外贸城市中具有典型性。
作为民营经济“九八七六”之说的践行者,东莞市民营企业前8个月延续了上半年的强势表现——前8个月,东莞市民营企业进出口6426.3亿元,增长22.4%,拉高同期东莞外贸增速13.2个百分点,占同期东莞市进出口总值的62.7%。
而从全国范围看,36个重点监测的外贸城市中,民营企业贡献超六成外贸额的城市不足10个,东莞的民营经济活力已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更展现出强大韧性。广东博力威是东莞一家民营企业,更是锂电池出口领军企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赶制订单,其印尼工厂产能持续提升,产品在欧洲电助力自行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在其带动下,东莞400多家锂电池生产企业共同发力,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 42.7%,达109亿元。
民营企业的崛起,本质上是东莞从“代工依赖”向“自主造血”转型的缩影。正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所言,民营企业贡献超六成外贸额,标志着东莞外贸结构实现历史性转折,这种转型深度在长三角部分城市仍未完成——部分外贸强市至今仍依赖外资企业支撑,民营主体增速不足15%,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产业升级:从“制造”到“创造”的价值跃升
外贸数据的亮眼成色,源于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在全国外贸城市中展现出独特的“东莞特质”。前8个月,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0%,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长8.5%,而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劲增23.4%,其中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产品增速均超23%。
这种升级在传统产业中尤为显著。曾以玩具代工闻名的东莞石排镇,如今已崛起为产值超 132亿元的潮玩产业集群,全球85%的潮玩产品、四分之一的动漫衍生品出自这里。通过 AI 打版技术,当地企业将模具开发周期从50天压缩至10天,0.01 毫米级的精密制造能力让 “机甲吕布”等复杂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一半。更关键的是,东莞潮玩已从代工转向原创——早在2023年本土IP产值占比达 53%,超过代工业务,从“卖商品”升级为“卖创意”。这种“传统产业创意化”的路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独树一帜。

高端制造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华为制造的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vivo出品的全球最轻MR头显等“东莞造”持续刷新行业标准;无穹创新的Meta Cam Air 3D相机成为《黑神话:悟空》建模神器,其可拆卸“智能大脑”可赋能多领域智能设备。这种“硬核科技+文化创意”的双重赋能,让东莞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产业逻辑看,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与重庆、成都等西部重点城市的外贸“双优”表现,本质上是产业升级、市场结构优化与区域战略协同共振的结果。
政策护航: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产业与市场的双重突破,离不开制度保障的精准发力,东莞的政策创新在全国外贸城市中具有示范意义。今年4月中美关税摩擦期间,东莞市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工作方案》,30 条举措直面外贸领域风险与挑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从稳外贸视角出发,东莞这一做法既贴合本地实际,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白明表示,这是一种信心的提振,这30条未必都是“大手笔”,但都是精耕细作的“工笔画”。特别是针对外贸发展及其产业基础,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

▲“港场联动”模式开通
口岸效率的提升则为外贸“减负加速”。今年7月,东莞车检场首次采用“港场联动”模式助力货物顺利通关。首尝“头啖汤”的德普特供应链总经理孔奎全算了一笔“效益账”,“预计我们的进口效率能提升25%,综合成本降低约20%,这对我们稳住外贸订单、提升市场竞争力帮助很大。”据介绍,东莞车检场已通过该模式顺利完成26个货柜的验放,货值近1.67亿元。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黄埔海关建立制造业“白名单”制度,今年以来,“海关大战Labubu”“海关每天都在抓Lafufu”等话题词,多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海关对侵权产品的严打,不仅保护了品牌权益,更守护了“东莞制造”的口碑。今年8月,东莞还联合黄埔海关建设全国首个“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工作站潮玩服务站”,将针对欧盟CE认证、美国CPSC法规等技贸措施,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从“三来一补”的代工基地到“科创高地”,从“外贸第五城”的回归到 14.6% 的增速领跑,东莞的实践在全国外贸格局中具有重要样本价值。与国内许多外贸大市不同,东莞走出了一条“市场多元+民营主导+产业升级+政策精准”的独特路径。在全国外贸“多点开花”的新格局下,这座城市的外贸故事,不仅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