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开展虫媒防控知识宣传,形成“抬头可见、侧耳能闻”的宣传态势 桥头供图
■桥头镇开展“三清三查”行动 桥头供图
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高发期,为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自8月初启动专项行动以来,东莞桥头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面打响防控攻坚战。通过构建政策保障、宣传引导、网格治理、生态优化四维体系,从会议部署到基层落实无缝衔接,从专业防控到全民参与协同发力,多维度举措织就无死角健康防护网,实现公共卫生安全与人居环境品质的双向提升。
高位部署
压实压紧防控主体责任
桥头镇将虫媒传染病防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建立“主要领导挂帅、专班实体运作”工作机制。镇党委书记安连天、镇长刘锦棠亲自部署,多次召开专题研判会精准分析疫情态势,实施“四不原则”:应急指挥机制不松劲、专业队伍力量不减弱、防控工作标准不降低、爱国卫生运动力度不松懈。通过建立“每日数据监测、每周专题调度、每月成效通报”的闭环督导机制,确保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会议重点聚焦高风险区域整治,在全镇范围实施“孳生地清零行动”。针对建筑工地、物流园区等8类重点场所开展“一企一策”专项执法;对“三边三地”(路边、河边、村边,边角地、闲置地、插花地)实施微改造工程。同时规范应急队伍专业化培训,组织消杀人员开展技能比武,优化“监测-预警-处置”全流程响应机制,确保疫情发现后1小时内启动应急处置。
为夯实长效防控基础,桥头镇创新建立“环境整治积分制”,居民可通过参与卫生清理兑换生活用品。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开展“飞行检查”,深入村(社区)、学校等重点场所督导,形成“发现-整改-回头看”的问题解决闭环。
立体宣传
构建全民参与防控格局
桥头镇打造“声屏网报”四位一体宣传矩阵,实现防控知识全覆盖。全镇17个村(社区)启用“方言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组合,每日 7 时至 21 时循环播放“清积水、灭蚊虫、防疾病”等双语防蚊口诀;近100块电子屏、300余条横幅高频推送核心信息,形成“抬头可见、侧耳能闻”的宣传态势。镇融媒体中心制作《防蚊小课堂》系列短视频22期,累计播放量超50万次。
邓屋村等村(社区)创新“宣传员+网格员+志愿者”宣传模式,组织300 余名工作人员开展“敲门行动”,深入商铺、公园、“三小”场所等发放《家庭防蚊指南》2.3万份。通过“案例讲解+现场演示”方式,指导居民正确使用驱蚊用品、清理积水容器,推动群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行动”,构建起群防群控坚定防线。
党建引领
织密织细网格防控体系
桥头镇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织密筑牢“驻村团队+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单元”三级联动体系,推深做实“精准布控+网格联动”工作机制。突出发挥驻村团队“防控尖兵”作用,镇领导班子成员分片联系101个精微网格 ,413名工作人员实现“100%入网、100%履职”。建立党员带头的布雷图指数监测队伍,经过蚊虫分类、密度监测等专业培训,配备诱蚊灯、显微镜等设备,每周开展2次蚊媒密度监测,数据实时上传智慧防控平台。
市直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村常态化,组建17支党员突击队,开展“周末大扫除”活动。针对楼顶、地下室等隐蔽区域,创新采用无人机“地毯式”巡查。建立“党员联户”制度,1200余名党员与群众结对,开展“三清三查”(清积水、清杂物、清死角,查设施、查隐患、查整改)行动,形成“空中有无人机巡查、地面有网格员排查、家庭有党员联查”的立体防控网络。
创新实践
探索生态防控特色路径
在环境清理基础上,桥头镇将虫媒防控与绿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岭头社区打造全市首个“功能性防蚊花境”示范项目,在500平方米公共空间科学配置柠檬香茅草、薄荷、迷迭香等15种驱蚊植物,通过植物挥发性物质形成天然屏障。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本土企业箐禾园林精选培育驱蚊植物种苗,建立“企业+社区”培育基地;“莞邑领蜂”志愿服务队组织300余名外卖骑手化身“流动宣传员”,配送途中派发防蚊手册1.2万份;建立“楼栋微信群-社区网格群-镇指挥群”三级响应机制,实现隐患处置“半小时响应、24小时办结”。
防控要“给力”,物资先“到位”。得知社区开展虫媒传染病防控需要支持,桥头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与东莞国药桥头医药公司第一时间响应,主动向迳联社区捐赠了防蚊用品、消毒物资等一批防控及慰问物资。迳联社区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出台了《防蚊灭蚊奖励方案》,把“积极户”的评选标准、奖励办法讲得明明白白。参评户需连续通过三次检查(首次奖励蚊香,二次奖励大米,三次奖励食用油),或经市、镇级检查组认定合格,方可获评“积极户”并予以表彰。
下一阶段,桥头镇将持续深化“驻村团队+村(社区)党组织+网格”三级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防蚊标准化车间”建设,年内完成15个“防蚊花境”示范点建设。通过环境治理与生态防控双轮驱动,以“党建红”护航“健康绿”,为建设“健康桥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