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记忆首开区附近,有一家开了上百年的老饭店,名叫“禄源公·老莞诚饭店”。从清末到现在,这家店几经搬迁,却始终凭着真材实料和代代相传的手艺,经营着上百种莞邑传统美食,成了不少东莞人的“童年味道”。眼下,熟悉的香气里又添了新滋味——店里的月饼飘香了。
弃机器守古法的月饼“哲学”
“禄源公・老莞诚饭店”的招牌在修路围挡旁依旧醒目。60岁的叶渭彭穿梭于一楼的柜台与货架间,刚送走预订月饼的老街坊,便快步上楼,叮嘱工坊的阿姨们仔细制作月饼。作为这家百年老店的第四代传人,他每天十几个小时守在店里,从热情招呼客人到严格把控品质,再到亲手帮忙打包月饼,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
二楼的工坊里,几位阿姨正围着宽大的案板专注地揉面、包馅,空气中弥漫着糖浆的清润与黑豆沙的醇厚甜香。“煮糖浆必须加入凤梨和柠檬等材料慢慢熬制,煮好后还要静置一个月让其充分氧化,这样才能酿出地道的老味道”“豆沙是选用饱满黑豆慢煮至绵滑细腻”“蛋黄莲蓉里的咸蛋黄要现敲现挑,仔细检查腌制的出油程度”“火腿五仁月饼中则要选择地道的金华火腿,精细切丝”……说起制作月饼的讲究之处,叶渭彭低头沉思,每一项都说得头头是道。
饭店出品的月饼款式很多,但最让叶渭彭引以为傲的,当属“加头榄仁豆沙月饼”。成本去到600元一斤的榄仁在这款月饼里铺得满满当当,从饼皮的揉制到豆沙馅的精准调配,每一个环节,都靠制作者多年的经验拿捏分寸。
曾经,叶渭彭为了提高制作月饼的效率,花大成本购置了一台大型机器,却发现机器制作的月饼饼皮变得干硬,完全失去了手工的松软口感。“宁可少做几盒,也绝不能丢了老祖宗传下的味道。”他索性将机器闲置在角落,继续沿用手工制作。这样做出来的月饼外皮轻薄松软,形状不如机器压制的月饼精致,馅料却扎实得几乎要撑破饼皮,成了熟客们口中“没有科技与狠活”的安心滋味。
每年距离中秋还有两个月时,工坊就已开始忙着备料制作月饼,到了农历八月初一便进入生产高峰期,大家加班加点,一天能做出300多盒。“去年卖出了大约两万盒,榄仁豆沙月饼是我们这的销量冠军。”叶渭彭骄傲地说。
百年传承的烟火味道
“年轻时嫌做糕点累,直到40岁才接下老爸的手艺。”叶渭彭说,这家店自清末光绪卅年(1904年)就扎根东莞,单是制作月饼的历史就已超过半个世纪。从最初在大西路,到后来的振华路,再到去年年底搬迁至如今的阮涌路,时光流转,店铺虽几经易址,唯独在美食上的这份匠心与认真,从未改变。
禄源公·老莞诚饭店创立于百年前的卖麻街,起初不仅售卖炒米饼、麻葛、香蕉糕等本地小吃,还经营咸解、腊味、粮油、火水(煤油)、花生、豆类、陈皮、杂货等,甚至售卖钟表、各港洋货,可以说是当时种类非常齐全的“百货店”。
如今,这家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老店获评“莞城传统老字号”,始终不做网店、不搞推广,全凭口碑吸引食客。早晨,店铺开门不久,老街坊熊先生就熟门熟路地走了进来,他说:“我从振华路的老店就开始买,现在跟着搬到了新店。今年特意买了8盒双黄白莲蓉月饼寄给北方的朋友,在我看来这是纯正的东莞味道。”到了中午,又有一批香港游客循着名气专程找来,刚出炉的月饼轻轻一切,绵密的莲蓉混着金黄的蛋黄油香缓缓流淌,便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
除了月饼,店里还常年供应核桃酥、鸡仔饼、蛋卷等各式中式糕点,端午时节会推出鲜香粽子,秋天就开始制作腊肠腊肉,年底则备好琳琅满目的年货,二楼工坊里的烟火气一年到头从未间断。三楼的餐厅更是热闹,豆皮鸡、碌鹅、糖不甩、龙船饭等传统菜式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着80多张桌子,坐满时能容纳七八百人。
饭店门前的阮涌路正在施工,地上堆着建材,不时扬起些尘土。但这并不妨碍食客们上门。好些人还是特意寻过来,就为了一饱口福。
当年创始人叶有禄跟着洋人传教士做慈善、捐资建医院、开善行社施粥赠食的故事,早已成为当地流传的佳话,而手工美食里蕴含的诚意与温度,却在每一块月饼、每一口糕点中,完成了代代相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