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约而至,昼夜温差变大,又到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即将到来,医生提醒,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而言,除了做好慢病管理外,还需高度警惕带状疱疹等容易被忽略的健康威胁。
“很多人认为带状疱疹只是皮肤问题,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而言,它可能诱发心绞痛加重,甚至心梗。”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晓明指出,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剧烈疼痛和炎症反应,会显著增加心脏负荷,成为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不稳定因子”,应充分重视。
▲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晓明
心血管疾病患者警惕:
患带状疱疹,短期心梗风险增加68%
近期,张晓明医生接诊了一名长期患高血压的老人,他平时用药控制良好,但患上带状疱疹后身体剧烈疼痛,导致血压飙升。此外,持续剧痛刺激了交感神经,引发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他最终住院治疗。
张晓明医生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绝不可硬扛,必须尽快就医,“带状疱疹不是简单的皮肤病,它可能成为血压失控乃至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虽然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但张晓明介绍,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风险比普通人高39%。相关研究显示,带状疱疹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增加68%,脑卒中风险增加78%。
张晓明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发生带状疱疹,往往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日常生活受影响更明显。部分患者在出疹前表现为胸痛、胸闷等非典型症状,极易与心绞痛混淆,临床中需结合详细病史与多项检查谨慎鉴别,最大限度避免误诊漏诊。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对带状疱疹,关键在于预防,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张晓明提醒,“疫苗不仅可以降低发病风险,还能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几率、减轻疼痛程度,这对心脏负荷本就较重的人群尤为重要。建议心血管患者树立‘防重于治’的意识,主动将疫苗接种纳入健康管理计划,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主动预防,构建“医防融合”体系
▲东莞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仲勋
东莞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仲勋介绍,随着昼夜温差变大,近期接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所增加,部分人合并流感、肺炎或带状疱疹等感染性问题。
为加强心血管病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东莞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医防融合”模式,致力打通居民健康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与上级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每周固定安排心内科、皮肤科等专家坐诊,提升社区对慢病管理和复杂病症的识别处理能力,让居民就医更便捷、更安心。
“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们已完成对辖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系统摸排与建档,将50岁以上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纳入重点管理。”袁仲勋介绍,针对高风险人群,社区开展“一对一”健康宣教,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普及带状疱疹等疾病防治知识,鼓励适宜对象接种疫苗。“目前本社区已有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完成接种,接种率较去年明显上升。”
此外,借助全市首个疫苗数智化管理系统,东莞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从储存到接种全流程自动化可追溯管理,大幅提升接种安全与效率。未来,社区还将持续增强健康守护能力、智慧服务及协同效能,构建“诊疗-预防-筛查-康复-宣教”一体化慢病服务链,深化智慧应用,构建多元联动服务新格局。
袁仲勋特别提醒:“慢性病患者尤应重视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与预防。建议中老年人群,特别是有慢性基础病者,在病情稳定期接种疫苗以降低风险。接种前可向专业医生咨询疫苗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咨询专业医生,实现科学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