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迎全运·百个好做法|“整容”后美翻了!东莞这两条大道打开新格局
东莞+ 2025-09-30 15:38:37

秋日傍晚,华灯初上。家住南城的陈阿姨推着婴儿车,在新修的鸿福路小笨钟广场上悠闲散步。小孙子咿呀学语,伸出小手想要触摸路边新设的艺术小品。“现在这条路太舒服了,以前带娃出门都得格外小心,到处都是乱停的车。”陈阿姨的笑容,映照着这座城市道路品质提升的最美答卷。

国庆前夕,东莞中心城区两大主轴——鸿福路与体育路悄然换装,以全新面貌亮相。9月28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两条承载着东莞城市记忆的重要道路,正经历着从“车本位”到“人本位”的深刻变革。

鸿福路:

卸下“停车包袱”,重拾城市活力

走在3.37公里长的鸿福路(南城段)上,最直观的感受是:空间变大了,环境变美了,行走更舒适了。

“以前吃完晚饭想散步,走到鸿福路就头疼。”家住财富广场的李女士推着婴儿车,在新修的无障碍坡道上轻松通过,“两边停满车,人行道窄得只能一人通过,现在能推着宝宝一路从家门口走到中心广场了。”

站在鸿福大桥远眺,这条东莞“山水文化轴”的核心道路展现全新面貌。最显著的变化是——车退了,人进了。

改造前,60米宽的红线范围内,竟容不下一条完整的非机动车道。两侧商业广场的地面停车场吞噬着公共空间,建筑前区变成了“停车专用区”。

“这次改造,我们坚决清退了地面停车,在保证通行功能的同时,硬是‘挤’出了3.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项目负责人介绍。

如今,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界线分明。路口采取“零高差”设计,轮椅、婴儿车都能顺畅通行。智慧公交站台、艺术树池、休憩座椅穿插其间,这条曾经的“交通要道”正变身“城市会客厅”。

体育路:

精雕细琢,打造品质出行新体验

如果说鸿福路是“大刀阔斧”的改造,那么与之相邻的体育路则是“精雕细琢”的提升。

“开车能感觉到差别。”网约车司机陈师傅最有发言权,“以前有些路段会颠簸,现在平整又安静。中央隔离带还装上了花箱,等红灯都成了享受。”

体育路的蜕变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清晰划分的人非通道、全新升级的照明系统、点缀其间的街头小品……但最大的亮点,是整条街道的“一体化”改造。

“我们不再只盯着车行道,而是把建筑前区、人行道、绿化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项目总工指着畅心公园方向,“你看,公园座椅、非机动车棚、书吧与街道家具风格统一,这才是完整的城市空间。”

夜幕降临,体育路展现出另一重魅力。新安装的庭院灯洒下温暖光晕,照树灯勾勒出乔木轮廓,鸟巢灯点缀在绿化带中——这条1.5公里的道路,已成一条光影艺术长廊。

U型空间:

让城市街道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

两条路的蜕变,看似是工程改造,实则是东莞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飞跃。

两条道路的升级,都有一个共同关键词:“U型空间”。这个专业术语,在实际效果中体现为建筑前区与道路空间的完美融合。

“以前道路设计以车为主,现在我们要把人摆在第一位。”南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造不仅提升了道路品质,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城市公共空间秩序。”

在鸿福路,最难得的是打破了“各管一段”的桎梏。项目将建筑前区纳入统一改造,商业广场与市政道路无缝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慢行系统。

此次改造最核心的突破,在于成功地将停车空间转化为了人的活动空间。这背后,是发展理念从优先保障“车行”向精心服务“人行”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东莞的城市发展逻辑,正从“汽车城市”坚定地迈向“人文城市”。

数据显示,改造后周边路网的通行效率不降反升。明确的路权划分、优化的交通组织,让车行更顺畅,慢行更安全。这条曾经的“停车场之路”,如今真正实现了还路于民。

记者手记:

道路之变,照见文明之光

走在焕然一新的鸿福路与体育路上,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平整的铺装和艺术的家具,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进阶的脉搏。

这次走访,让我对“全域文明”的内涵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感可及的城市温度。当鸿福路果断清退停车、还路于民,当体育路用一盏灯、一张座椅传递关怀时,我看到的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城市的建设重心,正从“车”的畅通,回归到“人”的幸福。这种“人本位”的细腻笔触,正是全域文明最动人的底色。

两条路的升级,也是一场生动的公共文明教育。清晰的路权划分引导着有序通行,精致的公共空间激发着市民的爱护之情。这启示我们,文明秩序的构建,不仅需要劝导,更需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去赋能和唤醒。

一条路的格局,映照一座城的格局。这场从“交通干道”到“生活舞台”的蜕变,正是东莞全域文明行动成果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文明的最高境界,是让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的细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温暖。

文字:记者 刘敏珍 图片:记者 张伊琳 陈栋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