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顶流”牵手 六城直连互通
南方日报 2025-09-30 14:44:05

9月29日,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番禺—白云机场北)、琶莲城际铁路、广惠城际铁路(小金口—惠州北)正式开通运营,城际新线串起广惠、广肇、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白云机场北—花都),与既有城际线贯通运营。至此,广州地铁集团运营的城际铁路达到420.5公里,广东城际铁路从“单线独立运营”跨越至“多线贯通成网”,实现“枢纽到枢纽”“中心到中心”“枢纽与中心”三个互达,粤港澳大湾区城际的整体发送量及运输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

以广州东环城际(番禺—白云机场北)为纵轴,以广肇、广惠城际为横轴,广东城际线路纵横相交,撑起大湾区城际骨架,让广州与湾区城市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连直通。

从广州番禺站出发,30分钟抵达佛山、东莞中心城区,60分钟覆盖肇庆、惠州中心城区,90分钟通达清远中心城区,以广州为中心的大湾区“306090”交通圈逐步成形,进一步强化广州国际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性门户作用,为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激活新引擎。

30分钟空铁速达

广州拥有两个全国枢纽“顶流”——白云机场去年以7636.9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南站去年以1.76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稳居全国最繁忙高铁站。过去,这两个“顶流”枢纽之间单程路程最少一小时。

如今,随着广州东环城际(番禺—白云机场北)的开通,这个时间被压缩至半小时。运营初期,每天3班的“番禺至白云机场南”单向直达列车全程需时约31分钟,由“空铁城际快线”实现交通核心枢纽快速连接,提供更加高效的出行体验。“空铁”顶流1+1必将大于2,白云机场的机场辐射腹地从驾车1到2小时的都市圈,扩展至高铁网络覆盖的更广阔区域。

而广州东环城际铁路,也是目前唯一一条接入白云机场T3航站楼的轨道交通线路。

年内,白云机场T3航站楼即将投用,届时,白云机场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体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2亿人次。

新航站楼开通后,广州东环将成为“顶流”机场的疏运主力之一。在广东城际开行的8条交路中,“飞霞—肇庆”“飞霞—惠州北”“花都—惠州北”“白云机场北—佛山西”“白云机场北—东莞西”“白云机场北—竹料”6个交路串联起三个航站楼,尤其是“白云机场北—竹料”交路承担着三个航站楼与地铁之间的接驳,支撑T3航站楼的客流疏解,助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

“铁路+航空”的联运服务,让跨区域出行效率大幅提升。大湾区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相互连接,人才、资本、技术在此间自由流动,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轨道上加速驶来。

“306090”交通圈成形

新线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城际的人员流动也将发生变化。在轨道交通的引导下,两条城际铁路开通后客流预计将呈现三大显著特征,“潮汐效应”凸显,早晚高峰进出中心城区客流密集;高频次往返成为常态,短途出行旅客占比较高;出行目的多元叠加,除通勤客流构成基础支撑外,商务往来、周末旅游、探亲访友等非通勤需求将同步释放。

为更好地满足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广州地铁集团广东城际运营公司构建“3+5”行车组织体系,将在“飞霞—惠州北”“飞霞—肇庆”“肇庆—惠州北”3个基础交路保障主干出行的覆盖面的基础上,同时开行“白云机场北—佛山西”“白云机场北—东莞西”“白云机场北—竹料”“花都—惠州北”“佛山西—东莞西”5个提升交路,串联起广州南站、广州北站、白云机场、金融城、琶洲等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务区,强化大客流区段的运输密度。同时,广东城际全面启用“站站停+大站快车+特快列车”公交化运营模式,分23个大站快车点和13个特快站点,覆盖各个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城市中心,并首次实现肇庆、佛山、东莞、惠州、清远五市无需换乘即可快速通达广州琶洲会展核心区及国际金融城,构建起重点枢纽与多城中心间的直连互达。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从广州的番禺站乘坐“特快列车”出发,到佛山西站、东莞的西平西站用时约20分钟,到肇庆站、惠州的云山站用时约60分钟,到清远的清城站用时约90分钟,以广州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306090”交通圈逐步成形。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形成

随着新线的开通,大湾区城际“纵横主轴”正式成形,大湾区城际实现筑“线”成“网”的跨越。成网运营后,广东城际客流规模将大幅增长。

交通与城市相互塑造,客流沿着轨道高效流动,拓展城市活动辐射圈。如广州东环南北贯通广州番禺、海珠、黄埔、天河、白云和花都6区,与广州地铁三号线、五号线、六号线、八号线、九号线、十四号线等线路实现快捷换乘,科韵路站结合金融城综合交通枢纽定位,进一步发挥市区内机场快线功能;琶莲城际在琶洲站衔接广州东环、地铁八号线和十一号线,又通过广州莲花山站与广惠城际连接,广州市中心可一小时便捷直达多个周边城市,构建起“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从更大范围来看,广州南站、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佛山西站四大交通枢纽被城际铁路直接串联,以广州为中心,又向外形成广惠城际、广肇城际、广清城际等多条放射状线路。南北城际线路初步成网,大幅缩短了区域内外的通勤时间,也让佛穗莞市区再添一条直达城际铁路通道,为大湾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城际铁路成网运营不仅极大便利市民跨市出行,更将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产业、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构筑起广州都市圈密集的城际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的经济大动脉牵引作用进一步彰显,各城市间人员往来文旅商贸更加紧密,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城市群融合提供坚实交通支撑,“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形成。

■四网融合

深化“轨道+”价值链,“四网融合”纵深推进

新建13座城际车站中7座与地铁便捷换乘,“城际环”与“地铁环”在琶洲站交会衔接,联通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构建空铁联运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正在加速推进。

以服务旅客为中心,广东城际已建成“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12306”双票务系统,实现多元支付城际铁路全覆盖,广惠城际北延线惠州北站与国铁安检互认,城际铁路与地铁同站换乘“单向免安检”,提升跨网出行效率,旅客“随到随走”,出行更便利、更高效、更暖心。

以提质增效为抓手,“轨道+”价值链进一步深化。新建线路串联广州琶洲经济开发区、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等多个重要组团,服务广州活力创新轴发展。依托城际铁路“一横两纵”线网,沿线地市联动,共建产业走廊,促进创新融合、产业集聚,助力打造“黄金内湾”发展带。

以车辆统型为重点,加速多层次轨道交通衔接,广州地铁集团牵头起草编制全国首个地方自主运营的动车组管理办法——《粤港澳大湾区动车组管理办法(试行)》,经广州铁路监管局、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发布实施,填补大湾区城际、市域动车组设计定型、上道许可和技术管理空白,创新具有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特色的动车组统型以及互运、互联、互通、互维管理模式。此外,在吸收借鉴不同制式轨道交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成网后的广东城际实现“四八编组混跑”,线网运行更灵活、更节能、更环保。

以共建共享为支撑,广州地铁集团立足全省铁路“一盘棋”,充分利用自身技术经验优势,主动介入、服务上门,为广惠城际北延线等接入珠三角城际线网提供技术服务,友好协商接入规则,实现资源共享,壮大线网规模效应,促进广东省城际铁路一体化、网络化运营,也为不同建设主体、不同运营主体、不同制式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探索提供可借鉴可复制样板。

■运营延伸

城际“公交化”运营,一张票跨城“串门”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加速。

本次开通的城际线路与地铁网络融合衔接。在线路设计阶段,白云机场北、白云机场南、竹料、科韵路、琶洲、大石东等多个站点已实现与地铁线路的换乘。其中,琶洲站的城际与地铁可进行便捷换乘,在车站非付费区可直接换乘,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在计费方式上,广东城际持续沿用“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12306”双票务系统,开发上线多元化票种,研究拓展计次票、定期票的梯度与适用范围,为旅客提供更多出行选择。目前广清、广州东环城际在12306票务系统上线计次票、定期票;广惠、广肇城际在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票务系统上线了计次票、定期票。后续将根据客流及运营情况深入开展优惠票种研究,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

乘车体验方面,旅客搭乘城际铁路与地铁一样便捷,随买随进、随到随走。这种打破传统城际铁路“长途、定点、对号”的模式,采用不指定座位、高密度发车、扫码乘车,随到随走的公交化服务,在全国城际铁路中属于首创,真正实现了城际铁路与城市地铁的“无缝融合”,提升了乘客出行效率和生活品质。

未来,广东城际还将积极探索与广州地铁在售检票系统、安检互认等方面的融合,未来有望实现“城际—地铁”一票通达,简化换乘流程。这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张网”的关键实践,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轨道交通服务新模式。

建设揭秘

通达“市中心”

广东城际新线建设

拿下新成果

此次开通的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番禺—白云机场北)、琶莲城际铁路均为进入中心城区的线路,相比于城市外围建设,两条城际线路从广州市核心区穿过,线位选择及车站位选址较为复杂、工程建设的技术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且施工需尽量减小对环境影响和市民生活干扰,另外由于受管线迁改、交通疏解、地下隧道等地质情况不能完全确定因素影响,项目难度更具挑战。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创新施工,取得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成果。

其中,广州东环大源站至帽峰山站区间隧道6148米隧道中间无竖井,由盾构独头掘进,设备选型极为复杂。施工、设计、盾构制造商、国内隧道行业知名专家多次论证研究后提出并成功运用“单护盾-土压平衡双模式”掘进施工,解决了长大隧道且无中间井布设空间的困扰,丰富了国内现有双模盾构施工技术,验证了大直径EPB与TBM双模的可行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在琶莲城际,琶洲站-贝岗竖井区间盾构隧道,在国内首次将直径13米级大盾构应用于复合地层中的500米极小半径曲线施工。大盾构在紧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琶洲站进行到达接收施工,外部环境敏感复杂、社会关注度高、安全风险大。珠三角公司组织研发了国内外最大直径钢套筒盾构接收技术,是世界首次在14米级大钢套筒进行盾构接收,再次拓展了始于广州地铁的盾构钢套筒接收工法的适用范围。

白云机场T3轨道交通枢纽地处岩溶地层,存在断裂带,砂层分布广泛,周边环境复杂,临近机场跑道,车站范围河渠纵横交错,具有“大、高、难、严”的特点:即盾构隧道断面大、车站基坑规模大;场地所处岩溶区域、存在断裂带,砂层分布广泛,工程风险高;工程体量大,土石方达300万立方米,和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交叉施工,施工组织策划难;盾构在岩溶区掘进,需下穿飞行区,沉降控制严。面对挑战,各参建单位精心筹划,加大前期工程协调力度,加强岩溶和断裂带的探测及预处理,强化既有建(构)筑安全及机场飞行安全保护,抓好岩溶地层超大规模车站施工及盾构掘进管理,全方位多举措保障工程建设安全。

最终,依托琶莲城际项目盾构施工的科研课题《珠三角地区复杂条件下盾构掘进风险精细化智能管控技术及应用》经院士专家组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局部达国际领先水平,并获评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第五届安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另外,《复合地层城际铁路大盾构隧道综合建造成套技术》经院士专家组鉴定为国际先进,局部国际领先,并获2024年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科研课题《复合地层盾构掘进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经院士专家组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课题获评第十五届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文字:郑慧梓 穗铁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