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科普热潮涌动,科学精神浸润人心。在全国科普月的浓厚氛围中,万江街道推出“优秀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聚焦深耕不同领域、践行科学家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以“严谨求实”为标尺,扎根机械设备领域反复打磨,让生产设备在高效与便捷的平衡中突破瓶颈,将机械原理转化为工人能看懂、会操作的实用方案;以“追求卓越”为目标,专注电池结构设计,在尺寸压缩与性能提升的博弈中探索能量存储新可能,用通俗语言拆解“电池能量密度”等专业概念,让前沿技术走进大众视野;以“服务社会”为初心,深耕灰纸板纸业,用技术优化让传统纸品更环保、适配多元需求,更将“绿色造纸”的科技逻辑融入科普,让“可持续发展”不再是抽象口号。


刘济川
从2万元起家到行业领军者
用实干与创新深耕万江智能制造
在东莞万江的智能制造领域,刘济川是业内人士熟悉的“快乐川哥”。这位1976年出生的企业家白手起家,用2万元启动资金踏入喷砂设备行业,如今已带领企业走过26年,成为工业表面处理领域的深耕者,也成为万江智能制造行业协同发展的推动者。
1998年,22岁的刘济川开启创业路,与团队钻研喷砂技术,2001年正式成立东莞市吉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专注于中高端工业表面处理喷砂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凭借对技术的钻研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企业逐步站稳脚跟。2016年,他带领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企业也先后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著名商标。在他的带领下,吉川科技的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至今已服务118家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行业顶尖知名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包括10余家军工单位、50家上市公司及1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
在深耕行业的26年里,刘济川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务。他坚持研发投入,主导并参与多项科技项目与专利申报。自2008年以来,他个人主导、参与的专利已超过5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另有多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这些技术成果,让企业在高端自动化喷砂、抛丸清理、喷丸强化、金属去毛刺机等领域站稳了脚跟,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工业表面处理设备行业的专家级人物。在拥有扎实的技术支持下,2021年7月,成立广东吉品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研发产品新技术为核心;2022年4月,在他的带领下,东莞吉川机械科技股份公司获得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资质,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在行业内的技术话语权。

企业发展的同时,刘济川也注重自身与团队的成长。过去十几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进修MBA、总裁哲学班、总裁领导力及营销创新总裁班等课程并顺利结业,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特聘导师,并出版《赢家商道》《不会带队伍 只能自己累》《你所以为的巧合 都是拼命努力的结果》三本原创著作。对团队,他推行合伙人制,公司核心团队中任职15年以上的成员占比超过80%,众多核心人才成为股东,形成了稳定且有凝聚力的发展团队。

在行业协同发展中,刘济川同样发挥着带动作用。2019年11月,凭借在行业内的业绩与个人影响力,他被推荐担任东莞市万江智能制造行业协会第二届会长,2022年11月顺利连任第三届会长(任期至2025年11月)。任职期间,他带领该协会稳步发展,协助会员单位解决经营发展中的实际难题;通过组织本土企业前往上市公司参观学习、利用网络短视频平台扩大万江智能制造企业知名度等方式,促进行业交流与进步,得到了工信科技部门及同行企业家的认可。
“快乐川哥”是刘济川的座右铭。无论面对创业初期的资金紧张,还是行业发展中的技术攻关,他始终以自信乐观的态度面对。从2万元创业到带领企业成为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从深耕企业经营到推动行业协同,这位扎根万江的科技工作者用踏实奋进的态度、持续创新的坚持,在工业表面处理与智能制造领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实干之路。


陈基
深耕电池技术研发
以创新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广东汇创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里,研发总监陈基的日常围绕着电池结构设计、技术攻关与产品创新展开。这位深耕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凭借在电池技术研发中的持续投入与实践,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也为行业技术进步贡献力量,2023年被万江街道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
聚焦技术研发,陈基带领团队在电池相关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创新成果。截至目前,他主导或参与申请并获得的专利达45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已正式授权,这些专利广泛覆盖电池结构设计、产品开发等核心领域。在具体项目攻关中,他主导的“软包固态电池的便携式储能系统Pack研究开发”项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通过技术优化,有效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这一突破直接提升了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技术负责人,陈基参与研发的“两轮/三轮车电动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组装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成果登记证书;由他参与研发的“锂离子电池组”产品,被认定为2023年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除了技术突破,他还带领团队完成多款两轮换电产品与户外储能产品的开发,相关成果获得公司产品研发创新奖,依托这些产品实现销售额超2亿元。随着产品产能规模逐步扩大,预计将新创造就业岗位120多个,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效益的双向转化。

在行业协同发展层面,陈基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与技术交流。他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GB/T46266—202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用移动式储能电源》已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3月正式实施,为家用移动式储能电源领域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同时,他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相关技术论文2篇,其内容对行业技术发展具有积极参考意义。在固态电池领域,他主动开展产学研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为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持续付出努力。
此前,陈基曾凭借技术创新上的不俗表现,荣获赣锋锂业集团项目“创新奖”(年度创新二等奖)。从具体产品研发到行业标准参与,从技术成果转化到产学研协同,这位扎根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始终以务实的态度深耕技术,用创新实践为企业发展、行业进步与地方产业升级添砖加瓦。


胡绍进
深耕灰纸板技术研发
以专业力量赋能纸业升级
1986年出生的胡绍进,拥有湖北工业大学本科学历和齐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他从2012年进入造纸行业至今,2021年起加入东莞市金田纸业有限公司,始终扎根纸浆工艺、材料研发与技术应用领域,用扎实的专业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行业工艺优化。

在技术研发与专利成果上,胡绍进聚焦灰纸板生产及造纸辅助工艺的优化改进,参与技术攻关项目已获得9项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生产全流程关键环节——包括提升干燥效率的“一种灰板纸干燥热循环设备”、优化浆料混合的“一种灰板纸浆料混合装置”、解决生产痛点的“一种造纸浆液消泡装置”“一种造纸白水槽自动冲洗系统”,以及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复合纸板生产线废弃纸边余料的自动回收装置”“一种污泥处理设备”等。目前,还有他参与研发的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处于审核阶段,技术成果持续为造纸生产降本增效、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围绕技术成果转化与行业研究,胡绍进将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在造纸核心期刊发表3篇技术论文,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造纸厂回用污泥工艺研究及应用》探索污泥资源化路径,《胶黏物控制酶在造纸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工艺优化方案,《全废纸生产黑卡纸的技术探索》聚焦原料循环利用技术,为行业同类生产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解决思路。同时,他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英文期刊发表论文1篇,持续推动造纸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共享。
在企业与行业平台建设中,胡绍进承担了多项关键工作。他协调完成东莞市金田纸业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参与构建规范的研发流程、完善企业研发架构;牵头完成“东莞市灰板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灰板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两项申报均已通过,为企业搭建起更高层次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此外,他推动完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并获通过,还协助工作室开展“灰纸板清洁生产”技术攻关项目,成功集成一整套废纸再生全封闭循环生产技术,助力企业实现更环保、高效的生产模式。

在技术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提升方面,胡绍进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公司开展技术人才梯队建设。近三年,在他的参与推动下,公司有6人获得中级职称、15人获得初级职称,完成879名造纸工人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人通过学习取得本科学历,为企业储备了扎实的技术人才力量。同时,他协助组织技术培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完成公司新技术引进与新设备升级工作,从人才与技术两方面为企业竞争力提升提供保障。
从一线工艺技术员到参与搭建省级研发平台,从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到培养行业技术人才,胡绍进始终以务实的专业态度深耕灰纸板领域,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际行动,为造纸行业的绿色化、高效化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这些科技工作者从领域实际需求出发,既是“创新者”,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更是“科普者”,把前沿行业理念变成大众能理解的知识、看得见的改进。他们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炬,既以科学家精神照亮万江科技创新的前行之路,更用鲜活的实践为科普事业注入持久动能,让科学的种子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
撰文:何敏怡
编辑:何敏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