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东莞,阳光洒在茅洲河畔,退休教师陈建国带着孙女在亲水平台上喂鱼,不远处的黄江田心市场里,主妇李阿姨正用手机扫描猪肉溯源码;洪梅镇氹涌村的拆迁工地上,村民们围着安置房模型憧憬新家……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正是东莞全域推进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双提升的真实写照。
▲经过几年的治理,茅洲河从“黑臭河”蝶变成“生态河”
当前,聚焦“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全市全域深入实施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通过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三年内将东莞建设成为“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肌理,用生态画笔描绘宜居画卷,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人居环境宜居
“以前市场污水横流,现在跟超市一样干净。”在黄江镇田心市场,经营蔬菜摊12年的秀阿姨指着新装的抽排风系统感慨道。作为东莞首批“五星级农贸市场”,这里的活禽区已实现存放、宰杀、销售三区隔离,不锈钢笼底的活动托盘和过滤设施,有效解决了地面积水问题。每天清晨,农贸市场检测员都会在农残快检室忙碌,他们手中的检测仪15分钟就能出结果,数据实时同步到市场电子屏上。“现在无论买什么菜,我都先看快检结果,心里踏实。”正在挑选黄瓜、生菜的市民张阿姨说。
田心市场的蝶变是东莞农贸市场升级的缩影。截至2025年9月,全市572家农贸市场中,已有566家开展升级改造,其中21家获评星级市场。改造不仅限于硬件升级,黄江镇创新推出的“农贸市场+商圈”模式让龙和南街二巷焕发新生——清晨是菜农直销区,傍晚变身夜市,立体停车楼和纠纷调解室的配套,让这里成为服务社区的“一站式邻里中心”。
在洪梅镇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正书写着另一个人居环境蝶变样本。“签完拆迁协议第二天,我就去看了安置房样板间。”村民陈生的老房子拆除,站在二期安置房工地前,他兴奋地比划着:“新房有电梯,楼下就是幼儿园,比老房子舒服太多!”作为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氹涌村已完成99%民房签约,三期安置房即将开工。项目现场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造不仅补齐了消防、排水等基础设施短板,还规划了15分钟生活圈,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养老驿站。
东莞的人居环境提升正从城市延伸到乡村,变成全市全域的具体行动。在南城街道石鼓社区,经过微改造的农房外立面统一采用岭南灰塑风格,曾经杂乱的“三线”线缆全部下地,闲置空地变身口袋公园。现在村里路好走了,晚上散步的人比以前多了一倍。目前,东莞已完成68个老旧小区改造,敷设分色线缆1.25万公里,到2027年底将实现100个城中村整治提升、所有镇街公共路由全覆盖的目标。
生态环境怡人
“河边五分钟,痛苦半小时”,这句曾经形容茅洲河的顺口溜,如今已被“鱼鸥翔集”的新景象取代。站在长安镇霄边社区的河岸边,民间河长孙江翻开手机相册:“你看,这是7年前的河水,发黑发臭;这是现在拍的,能看到小鱼游!”监测数据显示,茅洲河平均水质已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沿岸物业租金随之上涨,曾经300元月租的农民房如今成了抢手的“河景房”。
水环境持续改善的背后,是东莞全力以赴打好治水攻坚战、构建全流域治水体系的结晶。目前,东莞已建成65座污水处理厂、1.69万公里污水管网织就一张“治水网”,污水处理能力达400万吨/日,位居全省第三。在沙田镇穗丰年水道,综合整治让周边土地增值率翻番,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落户,村民陈志强在家门口的电子厂找到了工作:“以前河水臭,厂子不愿来;现在环境好了,我们在家门口就业。”
▲蓝天白云下的东莞城市中心区
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样可感可知。2024年,东莞PM2.5浓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跻身全国20强,重污染天数实现清零。在松山湖科学城,每天有环保工程师会记录监测数据,“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扬尘管控双管齐下,现在优良天数越来越多。”为巩固治污成果,东莞将加强大气、噪声污染防治,三年内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深化涉VOCs企业深度治理和差异化管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推动城市声环境连续三年改善。
▲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生态红利正惠及更多市民。华阳湖湿地公园里,大批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拍摄白鹭群;松木山水库岸边,骑行爱好者们穿梭在绿道间。这些曾经的污染痛点,如今已成为东莞的生态名片。东莞将实施入海总氮削减三年行动,推进交椅湾美丽海湾建设,同时持续开展“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活动,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农贸市场的溯源码到茅洲河的清水绿岸,从城中村的电梯房到湿地公园的白鹭群,东莞正以“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双提升行动为抓手,向着“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目标稳步迈进。到2027年,全市将实现24条城市黑臭水体稳定消黑,每个镇街至少建成一片美丽田园,100个城中村将旧貌换新颜,构建“推窗见绿、推门见景”景象,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