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仍处于伊蚊活跃期,
由其传播的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生风险较高,
这份“校园-家庭-个人”三位一体防控指南,
快和师生、家长一起学起来!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夏秋季节蚊虫活跃,师生需加强防护。
感染后典型症状有“三大信号”
发现后需立即就医
发热
关节剧痛
皮疹
多数患者病情较轻,
但少数可能引发心肌炎、
脑炎等并发症,
早发现、早处置是关键!
学校是师生聚集场所,
需做到“无积水、无死角、无隐患”,
日常防控不松懈!

每天清扫校园时检查积水点,屋顶反梁、排水槽定期疏通,发现废弃容器需及时清理,避免形成蚊虫“新孳生地”。

落实晨午检制度,重点关注师生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若有立即提醒就医并追踪病因。

利用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公众号等渠道,向师生讲解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方法;每月组织1次“清积水实践活动”,让师生亲手参与防蚊,提升主动防控意识。
孩子放学后的“防蚊任务”需家长接力,
做好“三道防线”,
让蚊子“进不来、生不了、活不成”。
物理防护“筑屏障”

家中安装纱门、纱窗,定期检查是否有破损,发现孔洞及时修补;孩子睡觉时挂好蚊帐,尤其注意婴儿床、儿童房的防蚊措施,避免被“漏网之蚊”叮咬。
清除孳生“断源头”

每天检查家中积水点(如花盆托盘、饮水机水槽、空调冷却水盘等)并及时清理,地漏定期疏通,水培植物3~5天换一次水并刷洗容器,不用的瓶瓶罐罐倒置存放,卫生间、阳台不堆放易积水杂物。
成蚊灭杀“安全化”

家中发现成蚊,优先使用电蚊拍击杀。如需使用杀虫剂,应选择标有“农药登记证”的正规产品(如盘式蚊香、电热蚊香液),避免在孩子活动区域大量喷洒,药物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阴凉处。
无论是校园活动还是居家外出,
师生都要做好个人防护,
降低被叮咬风险。
避开“高危时段”
伊蚊活跃高峰在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2小时),这段时间尽量减少在树阴、草丛、积水处附近玩耍、逗留;非必要不前往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地区。
穿着“防蚊装备”
外出时穿宽松的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袖口、裤脚扎紧,减少皮肤暴露面积——浅色衣物不易吸引蚊虫,长袖上衣和长裤能直接阻挡叮咬。
巧用“驱避剂”
在耳颈后裸露皮肤、裸露的手臂、腿部涂抹正规防蚊花露水或驱避剂(选择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产品,儿童使用需遵说明书),每隔4~6小时补涂一次,尤其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务必做好防护。

防控基孔肯雅热,
需要学校、家庭、个人同心协力,
从“清积水、防叮咬”这些日常细节做起,
为师生筑起安全的健康防线!
来 源:肇庆发布综合自国家应急广播、广东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