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口狮子洋畔,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以“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合适的教育”为理念,凭借“广东省科学教育示范校”“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的硬核实力,构建“硬件+课程+团队+辐射”四维科普体系,既让科普教育扎根校园,更以开放姿态联结湾区,成为东莞基础教育阶段科普教育的标杆。

全市唯一独栋校内青少年宫,解锁课后科学时光
“每天课后都能来校内青少年宫飞航模、飚车技、玩机器人……太开心了!”这是沙田实验中学学生的日常。
学校拥有一所独栋校内青少年宫,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这么“高端”的校内青少年宫配置,是东莞市唯一。独栋校内青少年宫每天下午课后雷打不动开放三小时,成为学生探索科学的“乐园”。
青少年宫内功能场馆一应俱全:三模工作室里,学生调试着航模、车模;机器人实验室中,编程控制的机械臂精准完成动作;创客空间内,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助力创意落地;人工智能体验区则让学生直观感受AI技术的魅力。这片创客空间,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提供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普惠性校本体系,让科普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科普不是特长生的‘专利’,而是全体学生的‘普惠滋养’。”基于这一理念,沙田实验中学构建了特色化科普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科普教育+社团活动”的深度融合。
课程内容紧跟前沿,涵盖航空科技、人工智能、物联网、创意编程等领域,教学方式聚焦“做中学、创中学”——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围绕“三模项目学习”“调试无人机巡线程序”等真实课题展开探究。探究式活动里,从车模飙技到编写简单代码,科学探索贯穿日常。无论是初一学生的三模科技启蒙课,还是初三学生的人工智能进阶课,都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普学习路径,真正实现“科普教育贯穿教育全程”。

“梦之队”护航,专业师资托举科创梦想
优质科普教育,离不开优秀师资的支撑。沙田实验中学打造了一支科普教育“梦之队”:6名专职科普教师深耕一线,57名兼职科普教师协同发力,更有广东省科创领航名师李满红老师牵头,依托“广东省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坊”,成为区域科普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这支团队不仅擅长课堂教学,更善于指导学生实践——从带领学生调试机器人,到辅导各项科技竞赛,再到打磨科技创新作品、获得国家专利,他们用专业与热情激发学生好奇心、点燃学生的科学兴趣。
在团队指导下,学校科普教研成果丰硕:已立项省、市级科普类课题8项,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实现“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双向赋能。近五年来,沙田实验中学在科技劳动教育领域斩获市级以上奖项13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0多项——世界青少年机器人总决赛冠、亚军各1项,全国冠军5项,这些荣誉是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最佳证明。
比如在国家专利作品中,师生团队设计的《一种防近视桌面》,不仅能精准识别学生用眼时间与姿势,还能自动提醒科学保健眼睛,展现出扎实的科学素养。航空模型比赛里,学生操控的手掷直线滑翔机完成精准巡航与远距离的投掷,屡获全国青少年飞北赛冠、亚、季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每一项奖项背后,都是学校科普教育“普惠+优质”的生动体现。

从“校内特色”到“湾区品牌”
“做好自己的同时,更要带动更多伙伴。”沙田实验中学主动承担区域科普引领责任,拓展科普“朋友圈”。在“莞・揭科普教育结对帮扶”中,学校借助省名师工作坊平台,通过线上资源共享、线下送教上门、师生互访,将科普课程模式、活动经验输送到结对学校——派遣骨干教师指导科普项目开展,接待结对校师生来校体验青少年宫、参与科普课程,激活帮扶校的科普教育内生动力。
同时,学校利用地缘优势,推进“东莞・香港‘沙・沙姊妹结盟’科学教育交流”:与香港姊妹学校举办联合科学探究活动,共同开展“珠江口生态观察”课题;组织科技竞赛友谊赛,让两地学生在机甲大师对抗、航模比拼、莞草编织中交流学习;开设云端科学讲座,邀请内地专家与校内师生共探前沿科技。这种跨地域互动,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在他们心中种下湾区共同体意识,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科学活力。(本项目为东莞科普专项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