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茶山镇、长安镇分别捧回广东省“一星平安鼎”“平安鼎”,实现东莞市、镇两级获颁“平安鼎”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此外,东莞3个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获表彰。
近年来,东莞全力提升平安建设水平,将平安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推进全市“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一个理念:服务前移化解矛盾纠纷
从讨薪到拿到工资只用半天,这是综治中心设在工业园区带来的便利。
2025年8月底的一天,一名女员工来到长安镇综治中心振安科技园工作站,反映科技园某企业答应给她的1万余元工资还未打到卡上。科技园总经理文润茂立即给女子所在企业的厂长打电话。随后,这名女子收到了她应得的工资。
文润茂说:“围绕劳资纠纷等关键领域,我们统筹部门资源,提供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确保‘小事不出园、大事不出镇’。”
法官进驻幸福小区治理中心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华网发(东莞市委政法委供图)
茶山镇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钟德辉介绍,为服务企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茶山镇建立了“前哨后盾”机制,让劳动监察员长期驻守村级基层一线,将企业服务和劳动监察窗口前移,并通过建立劳动争议协同处置机制,让纠纷化解更及时、更有效。
茶山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局副局长方旭初介绍,今年以来,茶山镇辖区劳资纠纷整体数量下降了16.29%,劳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一个“中枢神经”:打造办事维权“一站式”服务平台
下沉基层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背后,源于东莞进一步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推动市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标配的综治中心成为平安建设的“神经中枢”。公安、司法、信访、人社等部门都入驻其中办公,实现“中心吹哨、部门报到”。
长安镇打造镇—社区—工业园综治中心“三级”阵地,组建专门调解、专职调解、公共调解、群众调解“四支”队伍,把社会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前端。
基层劳动监察员在联系点接访。新华网发(东莞市委政法委供图)
长安镇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邓键光介绍,目前全镇已建成1个镇级、13个社区级、3个工业园区级综治中心,并实施综治中心“视联工程”。2024年,长安镇综治中心两级平台共受理案件975宗,调处961宗,调解率达98.56%。
茶山镇则聚焦家事情感纠纷,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成立“容·融家事驿站”,组建由法官、妇联干部、人民调解员等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多元调解队伍。驿站运行以来,受理各类家事矛盾纠纷100余起,并全部妥善化解。
近年来,东莞进一步建强基层社会治理“主阵地”,市综治中心实体化运作,全市33个镇街(园区)综治中心按照“一站式”要求优化运作架构,全市95%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一个共同目标:多元参与激发平安建设活力
每到傍晚7点,长安镇的街头巷尾便会出现一群身穿蓝色马甲、手持电筒的巡逻者——这是由“平安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参与群防群治。
“平安使者”志愿者开展“守望夜巡”。新华网发(东莞市委政法委供图)
2024年,“平安使者”开展“守望夜巡”721场,发现并现场处理隐患信息1000余条。
“东莞义警”是另一支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包括保安员、物业人员、商铺店主等,已组建336支“先莞队”最小应急单元。
长安镇不断加强“平安文化”建设,通过体验式宣传推动社会各方参与“平安长安”建设。目前,全镇已培育“平安企业”350家,建设“平安出租屋”3959栋,覆盖租客约20万人。
茶山镇以“共治”为核心,探索打造“友商量”小区治理微阵地,培育“东莞义警”“党员楼栋长”“红凳子议事会”等社会治理品牌,引导市民通过“智网人人拍”等渠道参与社会治理。
平安建设,关键在人。东莞发动“东莞义警”“兼职网格员”以及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参与巡逻、反诈宣传。一位纵身救人的外卖小哥成为城市英雄,“莞香花”“白玉兰”等社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医疗、金融、劳动等领域成立专业调解委员会……千万人口的家园意识被激发。
“在东莞,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平安建设,享受平安建设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东莞义警张锦荣说。从市到镇,再从区到企业,东莞用一个个具体行动筑起了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关锦恒)
新华网广州9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