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百年老街孙文西步行街9月28日将焕新开放。南都中山大篇幅报道中山让百年老街在现代生活中重焕生机的实践。全文转载如下:
登高作业车上,工人在对骑楼外墙进行最后的粉刷;翻新后的店铺里,店主不时移动货柜、调整摆设,寻找最佳状态……随着国庆长假日渐临近,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一条承载百年侨乡记忆的商业街,进入“开街”倒计时。

中山孙文西路步行街将于今年国庆重新“开街”。
老街新韵,这一刻,将让中山人为之振奋。在改造之前,这片承载着八百年文脉的“城市母体”,曾一度在时代变迁中陷入“失落”。从2021年11月起,中山市启动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抢修保护、活化利用、修旧如旧、修旧如初,全力推动百年老街焕发新光彩。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深中通道勾勒出新的地理坐标;向内探寻,中山市确立城市原点——香山古城。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不仅是旧城改造的工程,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对话历史、让古城在现代生活中重焕生机的实践。
古城日渐“失落”
中山启动香山古城保护活化
烟墩山下、岐江河边,地势平坦、通江达海,地理优势让这里在历史上形成人口聚集。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改升为县”,并确定仁厚里为建造县城之地,这里成为香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明清之时,在孙文西路中段,便已是商贾云集,店肆林立。资料显示,曾经中山90%的银行、邮电局、货物流转业等均集中在这一区域。上世纪30年代是孙文西路全盛时期,短短500多米路上“挤”满了上百家店铺。
1995年年初,中山市政府重新规划,决定将孙文西路改造为孙文西历史文化步行街。“中山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诞生了。修缮后的孙文西步行街很快吸引到商业巨头的注意,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从1996年开始先后进驻。此后,孙文西路步行街成为广东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古香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承载着无数中山人的集体记忆。
但是,随着中山城区的不断扩张,大量购物中心兴起,消费者对步行街失去了当年的兴趣,老石岐片区的发展也走到了十字路口。记载着中山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华侨文化史的“老字号”,后来难觅踪迹,满街的时装店和嘈杂的打折广告声,正在将这条街的文化特色渐渐隐去。
探寻中山的城市原点,无疑在香山古城。可是,日渐腐蚀的历史建筑、老旧的基础设施、狭窄的公共空间……如何拯救“失落”的城市空间?2021年11月,中山定下思路:进行香山古城保护活化。这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是城市更新的迫切需要。

中山孙文西路步行街将于今年国庆重新“开街”。
2022年3月15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他在会上指出,“香山古城”项目概念很有意义,将是一张立得住、叫得响、能出彩的城市名片。
2022年9月9日,中山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研究中山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香山古城活化提升工作,同时强调了工作原则:要加强历史古迹保护,严防大拆大建。要科学谋划建设香山古城,充分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完善规划设计。要分步推进,既要做好骑楼外立面更新,更要丰富沿街业态,留住人气、带旺消费。
此后几年间,郭文海带队多次到石岐街道调研香山古城活化工作。2024年,伴随深中通道建成通车,香山古城保护活化的工程进度明显提速。当年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一期、二期相关项目,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项目(铁城环境整治)、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工程项目(月山片区提升一期)同步开始推进。
去年10月,国庆假期,郭文海走在夜幕中热闹的孙文西路上有感而发,“中山需要这样的烟火气!要让香山古城、岐江河畔成为大湾区最聚人气的打卡地。”今年6月,郭文海会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甬教授团队,就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孙文西路步行街改造提升等进行深入交流。
破解各种难题
加强市级统筹定为“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
根据《香山古城城市设计》方案,香山古城总用地面积为2.42平方公里,这一范围涵盖了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三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范围内有省、市级文保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0处,历史建筑65处,包括民居、民居群、骑楼式商铺、庙宇、祠堂、印刷厂等多种建筑类别。古城内还有34棵古树名木,西山公园和月山公园均有古树群。
如此范围的城市更新、遗迹修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项目统筹难。
有基层干部曾表示,整个改造工作千头万绪,单靠一个部门难以承担。香山古城改造活化内容涉及道路、绿化、管线、公园,还有连片的旧房修复,需要包括文广旅、规划、发改、国土、住建、城市更新、石岐街道等众多部门共同推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造难度不小。
其次,物业确权难。
受历史上多个时期的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度性变迁影响,土地管理上的“户头多”“转手多”“证据乱”等“理不清”历史遗留问题颇多,包括祖业继承、侨房闲置、国企改制留尾巴等权属复杂、利害关系协调难、办证难、入库难等“老”“旧”“难”问题。
第三,现场施工难。
在项目推进前,孙文西路仍有大量商铺正常营业,无法进行清拆,而当施工正式进入清拆环节后,实际现场与前期设计存在不少差异。比如部分骑楼的天花内部结构因年代久远出现腐朽、虫蛀,与原始勘察记录不符;地下管线更是错综复杂,既有早年铺设的给排水管,也有后期新增的电缆、燃气管,走向和管径都超出预期。
为了加强市级统筹力度、逐一破解难点,中山市把香山古城活化纳入“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由石岐街道承担香山古城项目的代建单位职责,负责整体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中山孙文西路步行街将于今年国庆重新“开街”。
石岐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成彬表示,古城内部分珍贵历史建筑亟待抢救性修缮,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传统风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再不进行抢救活化,损失将不可逆转。同时,老城区基础设施陈旧、公共空间不足、环境品质有待提升,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再者,低端混杂的业态也难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对高品质文化休闲空间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老城区需要注入新动能,激发内生经济活力,以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趋势,实现可持续繁荣,才能避免成为城市的“失落空间”。
对于改造范围涉及的物业产权问题,中山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项目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分类突破和协调沟通。
对于孙文西路复杂的施工状况,施工方采用“先主街,后骑廊”“先南后北,依次进行”的方式,对主街地下官网进行升级并完成支管入户,对两侧骑廊及其外立面进行改造,对历史和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徐成彬要求做:严守项目施工质量、安全线,打造古城“民生”工程;严控外立面美化提升工作,打造古城“精品”工程;坚持城市更新与业态活化协同推进,打造古城“双兴”工程。
如何“修旧如旧”
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能保留的绝不替换
徐先生每天上班都要穿过香山古城,他感叹,“基本每个月都能看到这里的新变化”。
过去,香山古城范围街道破旧,道路两旁不少建筑在时光的洗刷下尽显斑驳。如今,车行道“白改黑”、人行道翻新、“三线”下地、路灯修缮、旧房改造……一系列工程后,旧城变靓了,“行走其中,头顶的天更宽,脚下的路更平,身边的环境更好,明显感觉到古城焕发出新生机”。
随着从善坊、月山公园、孙文西路步行街等多个“点”和“线”的改造进展不断推进,一个整体香山古城新貌正逐渐浮现。

月山公园。
月山公园,通过拆除部分围墙、优化场地边界,打破月山公园旧址与周边街巷的隔阂。重点打造孙文中路入口区域,新增铁城馆、南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与原有的城墙遗址和古树,共同打造出“启秀怀古”“铁城拾忆”“城墙回望”三大景观。

从善坊。
从善坊,新建口袋公园与标识系统,同步推进周边小区外立面修缮、屋面防漏改造及雨污分流工程,外立面、消防设施、路面照明及“三线”整治。还通过规范流程对无主侨房实施政府托管,修缮后招商活化。
孙文西路步行街,约500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焕然一新的建筑中,水磨石地板、骑廊上的灯影花、鎏金木雕横梁、老招牌、原始木楼板等一一保留,不少商铺门面都还装饰了趟栊门。

思豪大酒店。
始建于1924年的思豪大酒店,原本是归侨回乡开办的私营银行。改造过程中,对正立面“石岐旅店”的招牌重新擦净,体现岭南砌筑工艺的丝缝青砖得以保留,为了配合原有墙体,外立面的色彩都刷成灰色。
继续往前走,孙文西路100号一栋老旧宿舍楼被拆除,打开一个公共空间。以后游客可以通过这里直接上烟墩山,还与周围建筑第五立面连接起来,形成移步换景的观光体验。在汇丰大楼、中大纱绸罗绘布疋店、先振金铺……灰塑字体重现当年的商号。“这些都是我们对照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老照片做出来的”,中山市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介绍。

不仅改造主街,此次工程对背街的仁里街和翁菜塘、烟墩小道、三元庙小道一并规划设计,滚动建设开发。
对于如何精细施工、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采取两步走。田湘攸介绍,“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能保留的绝不替换”。一方面,对“具备良好保留条件”的历史遗存,优先采取“清理修复+原样留存”的方式控制成本。比如对开裂的木楼板进行局部补榫、对褪色的老招牌进行原色补漆,既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原貌,又避免了因“推倒重来”产生的额外成本。
另一方面,对“已破损但有历史价值”的元素,采取“依证复刻+专业修复”的方式平衡成本与效果。比如对缺失的山花浮雕,工匠会参照历史照片勾勒纹样,再用古法泥塑、烧制复刻,确保修复效果贴合历史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历史和文物建筑的外立面修复中,中山创新采用“干冰剥离技术”替代传统人工铲除。“传统方式清理后期覆盖的批灰、涂料时,容易损伤骑楼原始墙体或砖面纹理”,田湘攸表示,而干冰剥离通过低温冷冻使附着物脆化脱落,既能精准清除后期叠加层,完整露出侨房原始的青砖墙面、老标语痕迹,又不会对历史构件造成物理损伤。
老街“焕新”归来
新业态平衡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
作为中山曾经的商业中心,中山第一家照相馆、新华书店、麦当劳等都开设于孙文西路,承载了许多“老石岐”的集体记忆。但是在改造前,街区业态以低端服饰、鞋类零售及传统金店为主,且缺乏餐饮、文化体验等多元配套,难以满足当下市民和游客对“沉浸式街区消费”的需求。
在这一轮改造过程中,中山以“提升街区品质、激活文化活力”为目标,引导业态进行优化升级。
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介绍,一方面,对原有经营规范且有意愿转型的商户,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对接,支持其向“特色化、品质化”方向调整;比如鼓励传统金店融入侨乡文化元素,打造更具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重点引入了文化创意、特色餐饮、非遗体验、侨乡主题展览等新型业态,填补街区在“体验式消费”和“文化服务”上的空白。

在业态布局上,除在大体量物业中重点打造中山文创非遗传承馆、孙奇珍茶楼、南成行南洋餐厅等主力业态外。同步丰富街区南北两侧的业态层次:引入骨雕、刺绣等非遗工作室,咀香园、美怡乐等老字号品牌;汇聚四囍咖啡等酒饮茶饮门店,以及赵记传承、崖口煲仔饭等特色美食商户;布局喜点狮、葵记陈皮、MINISO等潮玩与文创展示类业态。
比如在原有侨商旧址打造“孙奇珍茶楼”“南成行南洋餐厅”,不仅保留了骑楼的木质花窗、满洲窗等历史元素,更在门店装修、服务场景中融入侨乡饮食文化:茶楼的茶点器皿复刻民国样式,餐厅的菜品研发参考南洋侨胞的饮食记忆。
“这样的调整并非‘淘汰’,而是让孙文西路的业态与它的历史风貌、文化定位相匹配——既保留了街区作为‘商业载体’的传统属性,又通过业态升级,让市民和游客获得更丰富的消费体验,真正实现‘历史街区’向‘活态文化商业空间’的转变”,田湘攸表示。
国庆长假即将到来,承载百年侨乡记忆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也将重新“开街”。焕新归来的步行街,将给游客带来哪些精彩?
9月30日-10月3日,“金色大地”2025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流行音乐周暨第十七届中葡文化周(中山站)活动将在兴中广场、香山剧场举行,邀请9个葡语国家演出团队开展演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代表性乐队也将轮番登场。
9月30日-10月7日,“香山文脉 百年焕新”2025中山市国庆中秋美食文化周也将重磅开启。4大年代主题街区,将带着游客从上世纪90年代一路穿越回现代。其间,古镇六坊云龙、西区醉龙、石岐醒狮、高杆龙、彩带龙、沙溪鹤舞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都将亮相。
此外,长假期间在步行街闲逛的时候,你总能遇见不同的演出:歌伴舞、旗袍秀、民乐演奏、粤曲小调、港台经典、音乐会,将在大庙下、庆隆广场、香山剧场轮番上演;中秋诗词歌赋大会、话剧《中山先生》特别版也会如约而至。
“未来,在重要节假日,我们也会将历史文化主题与新业态活动结合,既借助新业态的活力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历史,又通过历史主题为新业态赋予独特竞争力,最终让历史街区既‘留得住记忆’,也‘聚得了人气’。”田湘攸介绍道。
中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潘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