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矛盾纠纷类型日益多元、主体日益复杂、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统单一治理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多元诉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凝聚社会共识,成为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源于清代桐城张英让墙成巷的“六尺巷”故事,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由此衍生的“六尺巷工作法”,以“礼让为先、和谐为要、法治为基、多元协同”为核心理念,将德治智慧与现代治理相结合,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观六尺巷时强调,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这一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一脉相承。会议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市民文明素质。这不仅是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更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价值指引:必须把传统文化中的“礼让、和谐、宽容”融入社会治理的全过程。
制度互补:德治与法治的协同路径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六尺巷工作法体现了治理多元化与制度互补性。在基层治理中,仅依赖“政府—法律”体系往往难以高效解决大量微观纠纷。而六尺巷工作法通过引入德治、礼让等文化要素,形成了制度内外的互补:一方面,法律提供了底线保障;另一方面,道德与礼让则提升了治理的柔性与韧性。这正契合了现代公共管理所强调的“协同治理”,即通过政府、社会、社区和个体多元主体的互动,形成解决公共事务的合力。同时,六尺巷工作法凸显了社会资本和非正式制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通过乡贤、老党员、法律明白人等道德权威的参与,社区逐渐积累起信任、互惠与共享的社会资本。这种资本不仅降低了矛盾解决的制度成本,还提升了居民的“政治参与感”,推动了协商民主在基层的落地。更重要的是,六尺巷工作法把中华传统美德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文化资源,为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供了现实路径。
柔性治理:以文化资本化解基层矛盾
如何构建有温度的治理秩序?首先,以德化人,筑牢基层治理的文化根基。六尺巷工作法的精神内核是德治,它强调通过伦理规范和价值认同实现自我约束,引导群众自觉守礼、主动谦让。在邻里冲突、物业纠纷等基层矛盾中,刚性约束往往难以触及内心,而德治通过“乡规民约”“最美家庭”等方式重建公序良俗,唤醒群众的自治意识,让“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成为普遍共识。
其次,寓道德于调解,提升矛盾化解的公信力。六尺巷工作法倡导邀请德高望重的乡贤、老党员、法律明白人担任调解员,他们凭借道德权威化解对立情绪,凝聚道德共识。由此形成的“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不仅增强了基层治理的社会资本,也推动了居民从“他律责任”走向“自律义务”,让矛盾消解拥有更深层的内生动力。
协商共治:从传统美德到现代文明
最后,以道德共识为基础,推动多元共治与源头预防。通过搭建社区议事厅、邻里互助会等平台,居民在协商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逐步形成“以让为美、以和为贵”的社区文化,正契合了现代公共管理所强调的“协同治理”,即通过政府、社会、社区和个体多元主体的互动,形成解决公共事务的合力。这种以德治为底色的基层协商机制,不仅增强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更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六尺巷工作法所蕴含的礼让智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它与“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的战略部署相互呼应,为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实践和价值坐标。在不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让“礼让、和睦、宽容”成为社会自觉的价值选择,从而推动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社区生活更和谐,中国城市更有文明底蕴。
(作者分别系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公共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城乡公共治理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