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末,妈妈带着我去走一条我从未走过,但曾经却有难以计数的先烈踏足过的路,我今天才来,但愿不算晚。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山路,耳畔仿佛又响起纪录片《东江纵队》里的枪炮声——那是1938年榴花塔阻击战中,东纵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的呐喊;是百花洞战斗里,游击队以灵活战术击溃日军的捷报。这片被《东江纵队》细致记录的红色土地,藏着东纵精神的密码,也等着我们用脚步唤醒沉睡的红色基因。
沿着纪录片中提及的游击步道前行,我努力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又幻想自己有穿越的能力。穿越到80多年前,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挺进这里,在密林沟壑间搭建秘密营地。讲解员指着一处岩洞说:“这就是当年战士们藏电台的地方,《东江纵队》里提到的‘突破封锁’,就有他们在这儿冒着风险收发情报的身影。”没有精良装备,他们用土制地雷阻击敌人;粮食短缺时,靠野果充饥却绝不惊扰百姓。就像纪录片里呈现的那样,正是这份“忠诚为民、坚韧不屈”的信念,让这支队伍在华南敌后站稳脚跟,把大岭山建成了抗日的“红色堡垒”。这一座红色城池,滋养了我们这群少年。
在根据地陈列馆,玻璃柜里的文物与纪录片画面遥相呼应:生锈的步枪曾参与百花洞战斗,缝补的军装见证过艰难岁月,竹制公文夹里夹着的作战笔记,字迹虽淡却藏着决胜千里的智慧。看着这些实物,再想起纪录片中“香江营救”的传奇——东纵战士在香港沦陷后,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文化界人士和盟军飞行员脱险,忽然懂得: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危难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用平凡身躯扛起了不平凡的使命。
我与妈妈返程,抬头遇见一群研学的学生。他们拿着纪录片截图,在旧址前对照着寻找历史痕迹,激动的声音讨论着“如果我是当年的小交通员,该怎么传递情报,如果我面对敌人,会不会感到胆怯而临阵脱逃?”这一幕恰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最好证明:大岭山的烽火虽已远去,但《东江纵队》记录的精神、根据地承载的信念,正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走”,在我们这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我突然听到一个声音: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一个从我心里发出的坚定声音。
看到陈列的步枪、褪色的军装又仿佛看到他们的脸颊,重走东纵路,走的不仅是一段山路,更是一场与先辈们穿越历史长河的精神对话。当我们在大岭山触摸历史、回望初心,便是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东莞市大朗水霖学校 五年级 13班 周越;指导老师:黄玉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