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学嘉年华|东莞科普智汇圆桌:共探“科普+”融合发展新路径
东莞+ 2025-09-22 21:16:23

9月22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东莞主场活动暨“广东科普嘉年华”东莞分会场、2025东莞城市科学嘉年华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场聚焦科普创新的“科普智汇圆桌对话”成为全场焦点。来自科普职能单位、科技社团、科普教育基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普资源整合、产业协同、服务升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东莞构建社会化科普大格局碰撞思想火花,贡献实践智慧。

职能部门亮实招:多领域科普体系构建显成效

圆桌对话首阶段,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四家职能单位代表,结合各自领域实践,分享科普工作的“东莞经验”。

“我们以‘公益实训+科普教育’为双翼,让产业工人和青少年近距离触摸先进制造的脉搏。”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实训管理部部长黄仲庸介绍,作为直属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公益性机构,高训中心依托“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年均开展技术分享会、技能公益课等科普活动超40期,服务技能人才、院校师生超万人次。自2021年起连续举办的四届“我是小工匠”青少年制造业科普活动,邀请青少年与家长走进东莞市职业技能竞赛现场,通过现场讲解和亲手操作机械设备,沉浸式感受“东莞制造”魅力,实现技能提升与科学普及的深度融合。

健康科普如何实现“精准触达”?东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健康教育与促进科黄健玲给出了“指尖+眼前+耳边”的三维解决方案。“‘东莞疾控’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文章超1万篇,总阅读量达2.8亿人次,605篇突破10万+,今年持续位居全国疾控系统传播力前五。”黄健玲提到,针对虫媒传染病防控等关键节点,中心紧急上线视频号,以动画演示、专家讲解等形式传递防控知识,12条视频播放量达79万;同时打造全省首个市级健康科普资源库,整合80余家医疗机构、158位专家的600余件原创作品,配合年均1000场的健康讲座“四进”活动,7年累计举办2.5万场,让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市民生活。

“日常小行动,也能成就降碳大作为。”东莞市环保宣传教育中心卢卓升以生态环境科普为主题,分享了“阵地+队伍+活动”的立体化工作模式。目前东莞已建成46个省级、市级环境教育基地,公众可通过东莞市环境教育基地参观预约网站、“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小程序、百度地图搜索“东莞低碳打卡地图”等方式预约参观;通过“百师千课”“种子教师”计划培育专业科普队伍;今年更首次组织青少年环保夏令营跨省赴贵州铜仁,融合红色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非遗体验;线上线下联动打造生态科普品牌活动,让生态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高校资源如何赋能地方科普?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业务部副部长程银银给出答案。作为中山大学在东莞的官方科技创新平台,研究院重点打造“中大松湖科普”品牌,已举办50余场涵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科普讲座,覆盖东莞八大高中及20余家合作单位,累计参与人数超1万,推动高校优质资源与地方科普需求精准对接,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注入“高校力量”。

社团与基地齐发力:构建科普生态“多元协同网”

在职能单位代表分享之后,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东莞市大数据协会、东莞植物园、松山湖数学探索馆四家科技社团与科普教育基地代表,围绕“产业协同”“阵地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展现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活力。

“我们用‘共享机智’的理念,让机器人科普‘活’起来。”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永刚介绍,协会联合300余家会员企业,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科普活动:进校园开展趣味编程、AI机器人互动,进企业举办工业机器人实训,面向公众打造科普市集展示创新产品。累计开展100多场活动,受益人群超10万人次,不仅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更帮助上万名技术骨干提升实操技能,成为连接机器人产业与公众的“桥梁”。

东莞市大数据协会秘书长田爱军则聚焦“数据要素×应用创新”,通过举办大数据创新大赛、搭建场景化体验平台,让高深的数据技术走进大众生活。“我们不仅培育全民数据素养,更助力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注入数字动力。”田爱军表示,协会已联合企业开发多个科普场景,让市民在互动中理解大数据如何改变生产生活。

作为自然科普的重要阵地,东莞植物园以“专类园+自然活动”为特色,打造深受市民喜爱的科普高地。“我们将植物园变成‘自然课堂’,通过植物多样性展览、生态研学等活动,推动科研、生态与教育深度融合。”东莞植物园代表郑文芬介绍,每年开展“我是小小植物学家”等特色自然教育活动10余场,大批学子慕名前来交流学习,其中自然嘉年华线上线下参与互动人数超30万人次,让青少年在观察与实践中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让数学不再抽象,用‘魔力’点燃公众兴趣。”松山湖数学探索馆执行馆长胡丽分享了全国首个全生态数学主题馆的创新实践。馆内64组展项中80%为创新展品、98%可互动,开馆近一年接待游客19.6万人次,开展课程、讲座等活动288场,覆盖6.9万人次。“我们还联动媒体、学校打造线上传播矩阵,发布130余条资讯视频,让数学文化走进更多家庭。”胡丽表示,探索馆正成为连接数学知识与公众的“趣味纽带”。

凝聚共识促发展:绘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普蓝图

“从政策引领到行业协同,从基地实践到全民参与,东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多元互动’的科普生态日臻成熟。”圆桌对话尾声,主持人总结道。嘉宾一致认为,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团、基地、企业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深化“科普+科创”“科普+产业”“科普+文旅”融合,让科普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据了解,本次圆桌对话是东莞科普工作社会化协同的缩影。接下来,东莞将以2025年全国科普月为契机,持续推动科普资源全域覆盖,通过百场特色活动,让科学精神浸润城市每个角落,为科创制造强市建设注入持久的“科普动能”。

文字:赵海霞 图片:陈栋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