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解闹钟到国赛夺魁,东莞少年制作可“卫星求救”探险防护服拿下国赛一等奖
东莞+ 2025-09-22 17:28:49

前进、转身、跳跃,9月19日,在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二楼科创室内,812班林泽航同学正熟练地遥控着电子狗,随着他操控的指尖轻动,科技感十足的电子狗便应声而起,每一个动作行云流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看似轻松的指令背后,是无数个小时的调试与打磨,也是林泽航日常科创实践的缩影。

近日,2024-2025年中国“芯”助力中国梦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总决赛落下帷幕,作为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中科技类含金量最高的国家级竞赛,本届大赛吸引了全国超3.5万名青少年参与,赛场上,林泽航同学凭借作品《智能户外探险防护服》斩获国赛一等奖。

“家里的‘小实验室’就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家里的‘小实验室’,就是他探索世界的起点。”林泽航的家人回忆。从小时候拆解闹钟、拼装复杂模型开始,那个堆满零件和工具的小小角落,成了他科技梦开始的地方。正是在这里,他与父母共读科普读物、调试简易器材、查阅技术资料,科技的种子,静待发芽。

进入北部学校后,林泽航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科技社团,迅速成为创新活动室里的“常驻成员”。即便是周末,他也常常主动留校,跟随指导老师李老师深入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的实践领域。“科技就像一场永不停止的解谜,越深入,越能发现它的迷人之处。”李老师这样评价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份执着,林泽航在初中阶段屡创佳绩:先后荣获市级“好问题”大赛一等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并在机器人竞技赛中成功晋级省赛,为国赛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历时数月,制作可“卫星求救”的探险防护服

谈及开发智能户外探险防护服的初衷,林泽航的眼神格外认真:“我曾多次在新闻中看到探险者在野外遭遇险情,甚至失去生命。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件真正能够守护他们安全的防护服?”这个朴素而温暖的心愿,成为了一切开始的起点。

然而从理念到现实,注定是一条需要不断试错的道路。在接近一年的项目周期中,林泽航与两位队友并肩作战,反复调试系统、修改程序。每当代码报错、结构调整时,科创老师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完善逻辑。就这样,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智能防护服从最初的概念草图,逐渐演进为现实中一件可穿戴的装备。

林泽航介绍,智能户外探险防护服聚焦户外安全痛点,创新融合通信技术与可穿戴设备。这件看似寻常的防护服,内置三大核心系统:微型通信模块可在弱信号环境下自动切换模式,保障通信畅通;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海拔等数据;生命体征检测系统持续监测穿戴者体温、心率等关键指标。一旦检测到跌倒或体温骤降等异常,系统立即激活卫星求救功能,向预设联系人发送精确定位。从电路设计到布料选择,他历时三个月反复测试优化,仅信号抗干扰实验就超过50次。“当防护服在模拟测试中成功定位‘遇险者’时,所有的熬夜都值了。”

科创于老师介绍,泽航的户外探险防护服从创意到成型,过程比结果更动人。起初,设计“人体温度检测+有毒生物预警”模块时,他为平衡传感器灵敏度与便携性,深夜反复调试电路板。最终,防护服实现核心功能,技术文档也顺利通过审核。这份坚持与成长,比作品本身更有价值。

走进公益山区,带动同学走进科技世界

赛场之外,林泽航更以行动彰显科技教育的深层价值。作为班长,他自主设计“班级事务数字化管理表”,提升协作效率;当同学在科创项目中遇到困难,他常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协助调试程序、查阅资料。“他从不因获奖而自满,总说科技是合作的艺术。”同学评价说。

获奖后,林泽航还将目光投向公益实践,计划优化作品并捐赠简易版监测模块给山区学校,助力户外安全教育。“科技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坚持和合作。”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科创领域,设计更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品,并带动更多同学走进科技世界,共同体验创新的喜悦。

“未来,我希望走进国防科技大学,能站在讲台上,成为一名点燃星火的科创教师。不仅传授知识,也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年轻的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林泽航说。

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校长朱亚骏表示,北部学校以“科技赋能·多元启慧”为理念,通过开设无人机、编程、人工智能等课程,构建“普及+特长”科创体系。学校与科普基地合作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如机器人接力、科学小发明等,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未来,学校计划建设科技馆,持续引进人工智能教育设备,推进人工智能实验校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文字:刘瀚擎 图片:刘瀚擎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