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东莞正能量澎湃
东莞+ 2025-09-21 21:47:58

9月19日,东莞市全域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部署了全域文明建设“九大行动”,东莞将以全域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一座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和美宜居、崇德向善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海纳百川”城市基因孕育善土,友善文化系统培育根基,志愿体系放大义举效应,经济赋能助推向善而行……如今的东莞,正能量正在成为城市脉动。

消防员暴雨中推艇护送临产孕妇,铁骑队员从六米高桥跃下救人,面馆老板为环卫工送上免费早餐……2025年的莞邑大地上,温暖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当善意成为市民的行为自觉,当美德沉淀为城市的精神基因,东莞正用独特的魅力诠释着文明城市的深刻内涵。

城市基因:海纳百川育善土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是东莞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超2亿人曾在此奋斗,将农业县打造成“世界工厂”,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篇章。正是这种多元交融的人口结构培育出深厚的互助精神。作为外来建设者,他们更懂得互助的重要性,共同体意识让大家以“主人翁”姿态共同守护这座城市。

今年8月10日,在厚街陈屋的一家重庆小面馆前,老板娘王女士面带微笑,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放到刚坐下的环卫工人面前。汗流浃背的环卫大叔放下工具,安静地坐在店门前的桌旁,享用这碗充满爱心的面。环卫大叔在这家面馆附近工作,是这里的常客。谈及老板娘的善举,他擦去汗水,朝老板娘的方向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好人,值得点赞!”

这不仅仅是一碗面的温度。老板娘王女士与环卫大叔之间看似平常的互动,诠释的是最珍贵的邻里温情。小小的善举将不同职业群体间的社会距离消弭,陌生人社会重建了邻里关系。这种“小店大爱”的现象,正是东莞这座城市文明高度的生动体现。

东莞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他们在这里创业,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与城市共成长。来路虽不同,归途皆相同。来了,就是东莞人!这里就是家。

这种“主人翁”精神,在不久前抗击特大暴雨的过程中得到生动体现。

8月5日上午,塘厦镇铁路桥涵洞积水深达1.6米,驾驶员李先生被困车内,命悬一线。危急时刻,民警和周围群众接力下水救援。这群好心人尝试推车、破窗,最终通过开启汽车后备厢,在不到10分钟内成功救出李先生。

参与救援的水霖实验学校数学老师冯国林甚至完全忽略自己不会游泳的事实,蹚过没颈深的水尝试敲击车窗。

“如果没有这些热心人,再等5秒、10秒,我就完蛋了,万分感谢!”获救后的李先生激动地说。

在这场抗击暴雨的战斗中,无数普通市民主动加入到抢险救援队伍,协助转移人员、搬运物资、清理路障。东莞处处涌现着直击人心的温暖和凝聚人心的力量,彰显了东莞城市的精神高度。

友善文化:系统培育筑根基

东莞创新打造“友善东莞”品牌,通过系统化、品牌化的实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让获得感与归属感成为市民的普遍共识,真正实现“千万人口与东莞共生共荣”。通过“两个文明共享计划”聚焦企业与出租屋场景,强化对非户籍人口的人文关怀,让76%的非常住人口找到家园认同。

凡人善举,汇聚微光。今年4月18日,塘厦镇崖山公园湖边,“笛子爷爷”陈博明听见呼救,毫不犹豫跃入河中,与他人协力救起落水者。2月6日,虎门环卫工人邓银枝、何淦森在作业时发现有人溺水,迅速驾保洁船施救,成功将女子扶危渡厄。8月5日暴雨中,樟木头一家火锅店主动开放为避雨点,老板钟先生为被困群众端出热面,“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不是口号,而是这座城市的日常。

这些温暖人心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引发共鸣,逐步凝结为东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城市气质。

东莞还围绕“致敬、友善、温暖”三大主题,推出“城市之光”致敬传播项目,联动公安、人社、城管等20余个市直部门,全市34个园区、镇(街道)及友善企业代表,利用警察节、妇女节、劳动节等全年节庆和重要节点,向全市不同行业的建设者致敬,传递“友善东莞”城市温度。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主角。6月16日,沙田镇西太隆一桥有男子落水,铁骑队员何俊希接到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看到由于水流湍急,男子已从落水点漂离两米多远,在水中拼命挣扎,情况十分危急。何俊希拿着救生圈,毫不犹豫地从6米高的桥上纵身跃入河中,快速游向男子,仅用2分30秒,就成功将男子带到岸上。

就在近日,麻涌大步巡逻组警员在接到一名女子陷入河道淤泥中无法动弹的求救信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大家毫不犹豫踏入泥潭开展营救,经过和淤泥搏斗,几人合力将女子救上岸,满身的泥泞成了警员们救人后的“勋章”。

更令人动容的是医者仁心。今年7月,在东莞市谢岗医院,一名38岁主动脉夹层Ⅲ型患者章明(化名)因经济困难拒绝手术。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郭素峡毫不犹豫通过微信转给主治医生卢炯斌3万元:“先救命,没钱我出!”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让无数网友直呼“仁心仁术具象化了”,也成为东莞友善精神最铿锵的注脚。

志愿体系:放大效应成风尚

在东莞,每5个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截至今年初,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20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发展至12734个,累计向社会提供超6000万小时服务,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莞家”服务站等志愿服务实体阵地1334个。

东莞聚焦内涵建设,让“友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文明促进制度见效,全面实施《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见义勇为、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等道德示范行为纳入法治保障,推动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希望带你看更远的风景”。8月25日,一场充满爱与希望的“生命接力”在东莞温情上演。23岁东莞女孩高涵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份承载着满满爱意的“生命礼物”,跨越时空,为一位素未谋面的异国他乡血液病患者点亮了重生之光。

高涵是东莞第193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东莞第2名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东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为超百名血液病患者送去了重生的希望。东莞成立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造血干细胞捐献人道关怀志愿服务队等队伍,一直以来着力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传、招募入库以及贯穿捐献全程的人道关怀志愿服务。每一例捐献从配型开始,均有志愿者全程陪伴,及时为捐献者科普相关知识,排解思想顾虑,确保捐献顺利完成。

正能量在社会中的澎湃涌动,始终离不开榜样的感召与引领。东莞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典型选树活动,累计评选发布“东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411人、“东莞好人”1843人,推荐获评“中国好人”45人、“广东好人”93人。这些来自基层、来自你我身边的道德标杆,正以朴实而闪光的事迹,带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行善乐助的文明风尚。

令人振奋的是,凡人善举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持续扩散。在东莞,越来越多的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受到这些好人事迹的感染,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社区帮扶等活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次善行到一种风气,正能量正如涟漪一般,不断在城市中传递、叠加、放大。

可以说,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粒种子。他们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道德的森林。东莞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选树宣传机制,让善行被看见、让好人受尊重、让道德可延续,从而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相互激励、彼此温暖的良性循环,也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经济赋能:向善而行显担当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拥有超过180万家市场主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向善”融入发展战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而这份“向善”不仅体现在战略层面,更融入许多企业和普通经营者的日常行动中,在关键时刻熠熠辉光。

8月5日凌晨,东莞黄江镇遭遇持续强降雨,多条街道发生内涝,积水迅速上涨,许多停放在路边的车辆随时面临被淹的危险。就在此时,一位普通工厂厂长的举动温暖了整座城市。

“我这地势高,停到我厂里来!”并一个个拨打电话联系附近车主,引导大家将车辆紧急转移至厂区内安全的高地。那一夜,他的工厂成了小小“避风港”,为素不相识的车主们守住了财产与安心。

事实上,这样的善举在东莞并非个例。从开放公共场所供群众避险,到自发组织救援物资捐赠,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正以实际行为传递着善意与信任。它不再仅仅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向善”,更已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和市民的内在品格。

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制造业名城,慈善与乡村振兴的力量正汇聚成暖流,润泽千家万户。自201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设立、2014年与“东莞慈善日”合并开展以来,东莞市“6·30”助力乡村振兴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已走过15个年头。15年间,全市累计募集慈善款物逾15.84亿元,实施公益慈善项目超4820个,受益群体超过255万人。截至7月18日,2025年东莞“6·30”活动认捐款物已超1亿元,再次彰显了东莞“大爱之城”的深厚底蕴。

▲2024年“东莞慈善·彩虹书包”发放仪式合影

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成为社会正能量持续迸发的重要推动力。越来越多东莞企业不仅将“向善”纳入核心价值观,更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公益的机制。例如,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高涵提供带薪假期和表彰,正是企业支持善行、尊重奉献的生动体现。这种制度化、常态化的激励保障,让员工行善无后顾之忧,甚至获得企业褒奖,形成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风尚。

从暴雨中勇救被困车主的普通教师,到清晨为环卫工人端上热面的面馆老板娘;从六米高桥纵身跃下救人的铁骑队员何俊希,到毫不犹豫为患者垫付手术费的医生郭素峡;从十五年如一日坚持慈善捐赠的“广东好人”,到每一个注册志愿者、每一位无偿献血者、每一位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的普通人……正是这些平凡人的选择与行动,共同汇成东莞正能量的温暖海洋。

当下,东莞正站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而澎湃的正能量,将成为这座城市持续发展最深厚的精神动力,推动东莞在建设全域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更加精彩的城市篇章。

文字:记者 范德全 图片:记者 陈栋 陈帆 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