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这些孩子靠技能站稳脚跟,让他们的人生有光。”今年是江学斌行走在东莞职业教育道路上的第32个春秋。从车间到课堂,从教学到竞赛,从企业产品到人才培养,江学斌怀揣热爱之心,一次次超越自我。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新人到职教领军者,作为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党员,江学斌深耕职业教育,他参与创建了3所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是东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开发东莞首个中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不是‘差生的收容所’,而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这是江学斌常说的话。1993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江学斌投身职业教育,心中埋下一粒朴素的种子:“要让这些孩子靠技能站稳脚跟,让人生有光。”
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江学斌发现许多职校生技能出众,却常因沟通能力不足、团队意识薄弱而在职场频频受挫。如何破局?一场与联想集团的校企合作,让他看见了曙光。
“企业真正需要的,不只是熟练工,更是具备职业素养、拥有工匠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为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三年学习真正“破茧成蝶”,江学斌牵头开发了东莞首个中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团队协作、心理辅导巧妙融入日常教学。
该项目不仅在全市推广,经《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更吸引全国120多所职业院校前来交流,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四川、河南等地,最终荣获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时隔多年,塘厦理工学校(现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毕业生周云现已是某制造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兼企业负责人。回忆当年的学习时光,他说:“原以为技工只需要有技术就行,职业素养课程教会了我懂沟通、会协作,更要领会企业的文化,我们是素养课程直接受益者,现在我也会按照这个要求带我的团队。”
把车间搬进课堂,让课堂对接市场
2012年,江学斌敏锐地捕捉到东莞中小型服装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急需既懂工艺又通市场的设计师,却苦于无人可用。这对纺织服装学校而言,恰是将课堂嵌入产业链的关键契机。
江学斌迅速在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成立时尚设计中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在企业导师带领下,全程参与从设计图稿到打版制作的全流程。五年间,累计为企业提供设计样版5000余份,成功培养出300余名优秀设计师。
“职业教育的根,必须深扎进产业的土壤里。他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急需的新血,更让我们相信:技能赋予我们的,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而是定义市场、创造潮流的能力与尊严。”
现已担任某知名品牌设计总监的毕业生周勤告诉记者:“从校园到企业,正是那段经历让我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尤其难忘江校长常提醒我们:好的设计不只是在T台上闪耀,更应让生活变得温暖而贴心。”
2021年,江学斌再度迎难而上——针对中职生升学和就业的两难选择,创新提出“中高企”三方协同育人模式。他与长安镇龙头企业共建数控产业学院,实施“上午学理论,下午进车间”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毕业同时拿到学历证书和岗位聘书。2023年,该模式获评东莞市改革攻坚优秀项目。他首倡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已成为东莞职业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如今,中职学校“现场工程师”专班的招生分数线甚至反超普通高中。越来越多家长相信:“职业教育,同样能培养金领人才。”
引领教师成长,推广办学经验
“教师是点亮学生的火柴。”而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更是关乎学生技能成才、人生出彩的核心所在。
江学斌开展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标准研究,提出“四有”“五师”“三于”的师德、师能、师风标准,总结了教师提升的五大途径,即培训学习、科研赋能、项目实践、平台支撑、思考写作,这套体系培育出大批精英:全国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日威、“广东名班主任”阳海华、教育家型校长李茂才、“全国模范教师”叶喜……累计为东莞市培养了4名直属学校校长、4名市直属学校校级领导、2名市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培养对象以及省级名师和市级名师名班主任等多人。
全国模范教师叶喜是江学斌首创全市中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团队成员教师。对于自身成长,他深有感触,“激活老师的能量,才能赋能学生的成长,很幸运遇到了我的‘领路人’,才能得以迅速成长。”
在东西协作帮扶中,江学斌带队深入贵州铜仁山区,发起“种子计划”,日夜穿梭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和企业一起开发教材、打磨课程,并鼓励铜仁学生来东莞读书并就业。
当铜仁职校学生阿依捧着来自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激动地说:“技能是山里孩子最美的翅膀,是江校为我们插上了这对翅膀。”
如今,已是东莞职业教育领军人物的江学斌,依然保持着32年前那份质朴的信念,“要让这些孩子靠技能站稳脚跟,让他们的人生有光。”而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以技能赋能、成就出彩人生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