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闲置的空地、山林,
如今却成了增收的“香饽饽”、
供民众娱乐的“欢乐场”……
在肇庆,这些荒地变宝地!
看看是怎么实现的?
近年来,
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紧扣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盘活各类沉睡资源,
成功引入多元产业,
走出一条“产业兴、集体强、
村民富”的双赢新路径。

前些年,封开县成功引入了
总投资约32亿元的
越秀农牧封开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
该项目租赁了部分望高村的林地和闲置荒地,
望高村提供土地租赁服务收取租金,
并配套服务收取管理费,
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而且还能向项目管理方推荐务工人员,
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金装镇望高村党支部书记袁怡操表示:“该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24.81万元的净收益,筑牢了我们集体经济的根基。”
△望高村的光伏发电项目。通讯员 供图
望高村还创新探索
“渔光互补”模式,
引入了联合渔光互补产业项目。
项目充分利用闲置的水域资源,
构建了“板上发电、板下养鱼”
的立体生态循环系统。
这一模式既破解了传统养殖效益单一的难题,又践行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每年可为村集体再贡献10万元收入。
△闲置校舍变身花厂。通讯员 供图
望高村内一座闲置多年的村办小学,
村两委经过运作
成功引进了封开县金顺工艺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租赁村内闲置小学
作为生产基地加工人造仿生花,
除了向村委会支付租金外,
还对村民开展培训提供工作岗位。
这一变化,不仅让废弃多年的旧校舍重焕生机,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成为封开县村一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生动案例。
以产业为纽带,
望高村的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村集体收益稳步增长,
村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近日,怀集县甘洒镇雨凌村的
沙葛种植基地迎来采收季。
这片曾经的撂荒地,
如今已成为村集体增收、
村民就业的“希望田”!
目前,
全村沙葛种植面积已扩至40余亩
(其中试验田约30亩),
亩产达5000斤,总产量超20万斤。
按市场批发价每斤1.2元计算,
总产值达24万元。

今年上半年沙葛采收结束后,
该村充分利用冬闲土地,
下半年将接茬种植“西瓜红”红薯,
预计可再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这种高效轮作模式,
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以上图源 怀集发布
在广宁县古水镇梨溪村的
广地龙养殖示范基地,
昔日闲置的土地同样焕发出别样生机,
湿润的土壤里藏着“增收密码”。
据介绍,古水镇梨溪村养殖了“叁环盲蚓”,俗称“蚯蚓”,其干燥体“广地龙”位列“十大广药”之一,既是中医宝库中清热定惊、通络平喘的良药,又是改良土壤、提升肥力的“生态工程师”。
据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
基地的养殖规模将扩大至30亩,
并计划在地面套种藿香等高价值经济作物,
构建“空中结果、地下生金”的
立体农业新模式。
这不仅是闲置土地的 “华丽转身”,
更是梨溪村探索 “生态 + 产业”
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上图源 广宁发布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广宁县古水镇什洞村的一处场地里,
五彩灯带勾勒出热闹轮廓,
清亮的歌声伴着掌声、笑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里不是城市里的商业KTV,
而是村民们用双手打造的“共享娱乐空间”。
谁能想到,半年前,
这里还是一块杂草丛生、
无人问津的闲置地。
△村民在改造后的闲置地“唱K”。广宁县供图
“每次路过都觉得可惜,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改成村民休闲的地方。”什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黎贤花的一个念头,成了改变的开端。她第一时间找到地块主人沟通,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花姐,你看着办,能为村里做事,我乐意,总比长草好!”
消息传开,
村民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一场“全民共建”的热潮悄然展开。
爱唱歌的村民莫海芸,
第一个把自家的音响拉到了场地,
这台音响成了“共享KTV”的“核心”。
每天晚上七八点,
莫海芸准时拉来音响,
等大家唱尽兴了,
又细心收拾好带回家,风雨无阻。
△改造后的闲置地。广宁县供图
住在隔壁的莫新林、莫水潮兄弟,更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家院子”来打理。起初,他们搬出自家桌椅供大家歇脚,后来又自掏腰包添置绿植,看到夜晚光线暗,他们便拉上五彩灯带。
兄弟俩还琢磨出“旧物改造”的巧思,将废弃的木砧板、木板拼成盆栽置物架,老旧的白糍臼、水桶填上土变成特色花盆,原本不起眼的旧物件,瞬间成了满是乡土趣味的装饰品,让场地宛如精致小花园。
这片“共享KTV”的诞生,
并非声势浩大的大规划,
而是一砖一瓦的热情堆砌,
是干群同心的温情凝聚。
今年以来,什洞村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顺着村民需求找方向——不浪费每一块闲置地,而是把它变成村民需要的“民心地”。
荒地变宝地!
如今,在众多肇庆人的努力下,
越来越多荒废的闲置地
重新焕发生机,
成为增收致富的“希望田”、
民众休闲娱乐的“欢乐地”!
资料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强 张苑卉) 广宁发布 封开发布 怀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