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莞市的“城市绿肺”,广东省樟木头林场近日传来生态喜讯:有15台红外相机持续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珍贵活动影像!这些珍贵影像实锤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东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连濒危“萌兽”都常来打卡了!
△2025年5月15日,樟木头林场红外相机拍下中华穿山甲在野外进行标记、爬行等活动影像
监测成果:40台相机蹲守,290段影像拍满穿山甲日常
2025年1月至6月,樟木头林场顺利开展中华穿山甲种群野外监测工作,共布设红外相机40台,调查到洞穴151处。目前已有15台红外相机成功捕捉到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共计290段。这些影像生动展现了中华穿山甲的“生活vlog”,如行走、嗅探、挖洞、休息、扒草和标记等行为,这些细节直接把“濒危物种在这儿繁衍生息”的状态拍得明明白白,给后续针对性保护中华穿山甲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穿山甲行为示意图:左图为“行走”行为,右图为“嗅探”行为

△中华穿山甲行为示意图:左图为“挖洞”行为,右图为“休息”行为

△中华穿山甲行为示意图:左图为“扒草”行为,右图为“标记”行为

△2025年3月9日,红外相机拍下中华穿山甲在挖洞行为
五年坚守,穿山甲从“偶然客串”变成“常驻嘉宾”,这波坚持太值了!
早在2021年3月底,樟木头林场护林员在巡护时意外发现一只穿山甲幼体在林区道路爬行。随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组织调查队在林场布设了红外相机进行野外调查并开展持续监测。随着时间的积累和调查的深入,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影像的次数越来越多——如今,影像记录已从当初的“偶尔客串”,变成现在的“常驻嘉宾”!

△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影像集锦
科学价值拉满:这波影像不止“萌”,干货超足!
一是证实种群稳定恢复:在多个点位相继记录到中华穿山甲影像,为证实樟木头林场区域内中华穿山甲种群处于稳定恢复状态提供了直接、连续的科学依据。
二是揭秘行为与生境偏好:所获影像数据详细呈现了中华穿山甲的活动节律与行为等,为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珍贵一手资料。结合生境变量,可进一步明确关键环境驱动因子。

△2025年3月2日,红外相机拍下中华穿山甲在洞口嗅探行为
三是保护策略的科学支持:基于其活动热点、栖息地偏好及潜在人类干扰分析,可划定核心保护区域,为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让保护措施更对路,效果直接拉满。

调查方法大揭秘:怎么精准“蹲”到穿山甲?
(1)样线法:根据调查区域卫星影像等资料,对监测单元划分调查网格。野外调查时,优先选择中华穿山甲偏好的生境类型开展工作,例如靠近水源的区域、郁闭度中等偏上的林分,以及含白蚁、蚂蚁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适宜林型,以确保监测覆盖其潜在活动热点。

△泥被示意图

△样线调查示意图
(2)红外相机监测法:采用系统性公里网格覆盖核心生态区,在中华穿山甲有可能重新利用的洞穴处安装具备夜视及高清录像功能的红外相机,并调整好拍摄视角,使相机对准洞穴拍摄。

△红外相机安装示意图
(3)标准化数据采集:记录中华穿山甲洞穴的经纬度坐标、海拔、类型(居住洞或觅食洞)、新鲜度、坡向、坡位等洞穴信息;记录洞穴样方优势乔木、灌木、草本等植被信息;定期开展红外相机数据回收,利用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初筛物种,并进一步由人工复查完成物种鉴定及相关行为分析。

△居住洞(左)和觅食洞(右)示意图
(4)生境关联与行为节律分析:整合野外生境调查数据及相关环境变量,运用物种分布模型分析中华穿山甲的生境选择偏好与关键影响因子;同时基于红外相机数据,绘制其日活动节律模式图,揭示穿山甲不同时段的活动规律。

△洞穴周边生境示意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樟木头林场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的优秀代表!穿山甲频频现身,是对生态保护最好的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