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杜淳妻子王灿的一则社交动态引发全网家长关注——她透露女儿“小蛋饺”因脱水引发酸中毒,同时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病毒感染后的补水及呕吐处理。
这一健康事件,也让秋季儿童健康防护及诺如病毒、食源性疾病防控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发布了“秋季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提示”,为大众筑牢秋季健康防线。
沈阳通报:2087名学生感染诺如病毒
9月16日,王灿在社交平台分享女儿“小蛋饺”的患病经历,称孩子因脱水引发酸中毒,经过治疗后逐渐恢复。她特别强调,家长面对孩子病毒感染时,一定要做好补水和呕吐处理,避免病情加重。针对儿童脱水酸中毒这一问题,有医生解读:“这是一种因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导致的代谢性疾病,看似常见却存在潜在风险,尤其是低龄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家长需格外警惕。”
事实上,近期诺如病毒引发的健康事件并非个例。此前,辽宁省沈阳市就出现大规模学生感染情况。据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通报,8月31日起,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陆续接诊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截至9月7日17时,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已达2087人。
经多部门联合调查——包括流行病学溯源、供水系统现场勘察及实验室检测,最终判定该事件是由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生进一步指出,当前正是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的高发期,这类病毒感染后常伴随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而这些症状正是脱水酸中毒的常见诱因。
医生提醒,家长日常要做好孩子的手部卫生,定期对家居环境消毒,尽量避免孩子接触感染者;一旦孩子出现呕吐、腹泻,首先要保证充足补水,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牢记“补水优先、及时就医”的原则。
东莞市场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
进入秋季,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居高不下,各类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依然较高,不能掉以轻心。近日,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秋季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提示”,给出多条防范建议,覆盖普通家庭及校园场景。
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方面,东莞市场监管部门明确:秋季仍是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生熟不分、交叉污染是主要诱因,其中熟肉制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需重点防范。
“鸡、猪等禽畜动物是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生肉可能携带致病菌;而生鲜动物性水产品中,也可能存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建议,市民在处理生肉、水产品时,要严格保持操作卫生,避免交叉污染即食食品,且所有食物必须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毒蘑菇中毒也是秋季需重点防范的健康风险。肉褐鳞环柄菇、大青褶伞、亚稀褶红菇等毒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相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此,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市民:不采摘、不食用自己不熟悉、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从源头避免中毒风险。
此外,秋季民间有“食补”传统,家庭自制药膳药酒引发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也需警惕——尤其是乌头和钩吻两种有毒植物,一旦误用可能导致极高的死亡风险,相关高发地区需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民众认知。
秋季开学季需重点防控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恰逢开学季,校园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东莞市场监管部门针对校园场景提出三项核心防控建议:
其一,校园食堂作为人员密集就餐场所,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防控重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是校园食品中的“常客”。因此,将“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存放、选择安全的食物和水)贯穿于食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是防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根本保证。
其二,秋季是各类植物果实的成熟期,中小学生因好奇误采误食有毒野果和种籽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常见的毒野果和种籽包括白果、马桑果、桐油果、蓖麻子等。东莞市场监管部门建议,学校需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甚至可将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从认知层面降低风险。
其三,诺如病毒在校园等聚集性场所易快速传播,学校需从人员、环境、食物三方面做好预防。人员层面,食堂从业人员、教职工和学生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这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最关键的措施。一旦有师生感染诺如病毒,需及时就医并严格隔离,待症状消失3天后再返校返岗。
环境层面,校园需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对校区内公共场所和物品清洁消毒,重点清洁门把手、楼梯扶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教室需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食物层面,确保瓜果蔬菜洗净后食用,不喝生水,所有食物必须烧熟煮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