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轮渐满,莞邑大地的节庆气息也如墨晕染,悄悄浓了几分。市面上,现代灯笼早已点亮中秋序曲:有的裹着炫彩流光流转,有的载着动感乐声轻响,凭便捷设计与新潮体验,成了不少家庭装点节日的优选。
而在石龙镇,这份现代热闹并未掩盖传统手工灯笼的微光,反倒勾勒出“新旧共生”的温馨图景。偏爱时尚的市民,选一盏现代灯笼点亮家居角落;眷恋手工温度的街坊,仍执着于传统花灯的细腻。二者相得益彰,柔暖光亮交织间,织就了中秋节最动人的底色。
作为承载着几代石龙人中秋记忆的“老物件” ,市级非遗石龙泗洲灯笼仔与镇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苏虾的手作灯笼,至今仍是市民采购清单上的“心头好”。传统手艺人指尖翻飞,丹竹竹篾在掌心流转,一盏盏浸满匠心与祝福的灯笼便悄然诞生,静候月圆之夜,奔赴千家万户的团圆之约。
竹篾间的百年团圆密码
“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在东莞有这样的中秋习俗:每当中秋临近,外婆就会给外孙送去一个灯笼仔,祝愿外孙学业进步、身体强壮,图个好意头。傍晚时分,小孩子提着外婆送的灯笼仔,三五成群地“游”到各家商铺“添油”。
而这承载着中秋心意的灯笼,有不少出自石龙镇泗洲村——作为当地妇女代代相传的手艺,“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已走过百年光阴。该制作技艺更于2007年4月成为东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石龙文化的重要符号。
泗洲村里,“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陈月桂(桂姨)正专注地将竹篾弯成月牙形状。她手中的丹竹竹篾来自河源,需经过煮制、破篾、浸泡等多道工序,才能化作韧劲十足的灯笼制作材料。只见竹篾在她的手中翻飞,时而交叉叠压,时而绕圈固定,转眼间便勾勒出灯笼仔精致的骨架。
“其实我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做灯笼仔,有空就开始做,就为了赶在中秋前把货备足。”桂姨笑着说,眼下中秋临近,订单更是络绎不绝,“今年中秋灯笼仔的备货已经有约3000个,但订单还在陆续来,不光是石龙本地街坊,连寮步、石碣等地的人也会下单。我趁着白天光线好加班赶制。”说着,她拿起一盏做好的灯笼仔,灯笼上的“状元郎”与“小仙女”的手工贴花格外醒目,“‘状元郎’盼着男孩读书上进,‘小仙女’祝着女孩聪明又漂亮,都是街坊们认了几十年的好寓意。”
这门老手艺也吸引着外界关注。不久前,一位来自香港的大学生慕名而来:“我从小到大只接触过现代灯笼,在网上查到这里有非遗灯笼,就想来看看。”其间,他一直注视着桂姨编织灯笼,还不时询问灯笼仔的编篾技巧、贴花寓意等。“看着桂姨手指勾着竹篾绕圈,每一下都捏得很实,才知道这灯笼不是随便编的。”他拿起刚买来的灯笼仔细端详,竹篾交织而成的灯笼轻巧而稳固,包裹在外的玻璃纸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能看见代代相传的匠人之心。
桂姨介绍,泗洲灯笼仔从选竹到最终上漆,前前后后共有数十道工序,并且每道工序都有讲究。桂姨说:“这些老手艺不能丢,得传承下去。女儿现在有空就会来跟着学,将来要把这份心意传给更多人。”
指尖下的半生手艺守望
随着中秋佳节的脚步渐近,石龙中山路这条百年老街也悄然换上“中秋盛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沿街商铺门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应节灯笼,既有精巧别致的手工灯笼,也有造型新颖的现代灯笼,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行人送上中秋祝福。
2024年,“石龙花灯制作技艺”成功获评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传承人刘苏虾(虾叔)近30年来一直在中山路上经营的石龙花灯店(怡兴婚嫁用品店),也早早挂上了石龙市民熟悉的“阿婆灯笼”和现在小朋友喜欢的各式卡通灯笼。今年虾叔更是倾注巧思,精心制作“地球灯笼”与“滚球灯笼”,成为该店的中秋“限定款”。
“这两款灯笼工序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大概只能做几十到一百个。”虾叔介绍,这两款灯笼均延续了传统手工技法:“地球灯笼”以细密竹篾扎成球形骨架,外层裱糊上薄如蝉翼的彩纸,当内置小灯泡点亮时,温柔光晕便在球体间流转,灵动又讨喜;“滚球灯笼”则在造型上颇具巧思,既保留了传统灯笼的雅致,又暗含对“团圆”的美好寓意,成为中秋时节街坊们争相选购的热门单品。
除了“限定款”,虾叔店里的传统“阿婆灯笼”依旧是中秋“爆款”。“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阿婆灯笼’是最畅销的,预计能够卖出六七千个。”他说,不仅石龙街坊爱买,茶山、石排、企石等周边镇街,甚至邻近惠州市园洲镇的市民,会特意来选购这款石龙独有的手工灯笼。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虾叔在店内同步售卖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传统“阿婆灯笼”以及设计新颖、风格多样的现代灯笼。即便被各式现代灯笼围绕,传统“阿婆灯笼”也丝毫没有被“盖过风头”,依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月光将满、桂香渐浓,又一年中秋渐近,陈月桂手作的泗洲灯笼仔还带着丹竹的清润,刘苏虾的限定款手工灯笼也藏着匠心巧思。别等圆月高悬,不妨此刻动身,来石龙选一盏合乎心意的手工灯笼,让它提着匠心与祝福在团圆夜里亮起暖光,把代代相传的中秋意趣,妥妥收进佳节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