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爱科普【37】|松山湖实验中学:让AI教育成为学生成长“加速器”
东莞+ 2025-09-17 16:58:59

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的机甲大师实验室里,学生们操控机器人完成障碍穿越。在创客空间中,3D打印机正在制作学生设计的创意模型。人工智能课堂上,同学们用“小飞”机器人实现语音识别……这所聚焦“创造教育”的学校,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教学日常,先后获评中央电教馆首批“人工智能试点校”“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成为东莞AI教育的标杆。

▲学生创作

分层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玩转AI

“不只有‘学霸’才能学AI,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松山湖实验中学构建的“普及-进阶-创优”分层AI课程体系,打破了技术学习的“门槛”。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课程,通过《中央电教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科技节活动和专家讲座,让初一学生就能感知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的魅力。进阶课程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编程与硬件使用校本课,指导他们用行空板设计简单智能作品。创优课程聚焦特长生,通过竞赛项目和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开发能力,比如参与机甲大师机器人竞赛、设计基于机械臂的创作项目。

分层课程实施效果显著:通过“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测评,参与进阶和创优课程的学生,在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如2019年,钟梓函同学凭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识物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截至目前,该校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12人次、省级214人次、市级312人次,取得20余项专利,30多位科技特长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优质高中。

▲地震科普馆之地震体验

硬核资源:为AI教育搭好“舞台”

要让AI教育落地,资源是关键。学校打造了一系列专业空间:科大讯飞“小飞”机器人实验室、机甲大师实验室、3D打印室、创客工作室等,配备激光切割机、机器人设备、AI机械臂等器材,学生可随时开展创作。此外,VR消防安全实验室、地震VR体验馆、天文馆等场馆,还能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感受科技与科学的融合。

校外,学校依托松山湖的产业优势,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X-PART机器人产业基地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邀请人工智能专家入校开设讲座,带学生走进企业研学,了解真实的AI技术应用场景。校企联动,让学生不仅学知识,更懂技术如何落地。

“教师先懂AI,才能教好AI。”师资也是AI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成立了以钟小敏和张清泉两位名教师的省级智慧教育应用名师团队。学校通过分层培训与激励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的AI教学团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培训,让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也能利用AI提升教学效率;挑选“种子教师”参与省市级《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培训,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将AI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考核,激发教师积极性。

▲STEM未来教室

多元活动:让AI教育“活”起来

学校还通过丰富的活动,让AI教育走出课堂。每学年举办为期2个月的科技节(创造节),学生可展示AI创意作品。学校定期邀请院士、科学家进校园,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曾为学生开展科创讲座。组织初一、初二学生走进企业研学,了解AI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学校承办广东省中小学机器人竞赛、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论坛等活动,让学生与全省乃至全国的同龄人交流竞技。

从课堂到赛场,从校园到企业,松山湖实验中学用分层课程、专业资源与多元活动,让AI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成长实践,为东莞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松实模式”。

文字:赵海霞 图片:受访学校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