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面浮雕墙,是一部烽火岁月的浓缩史。走近它,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先烈们为家国浴血奋战的场景。中堂镇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霍锡熊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的浮雕墙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刻画,呈现了以霍锡熊为代表的党员先辈和革命志士,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故事,留下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浮雕墙呈一字排开,前方立着霍锡熊烈士的金色雕像 中堂融媒供图
浮雕铭史,红色记忆永存
浮雕墙呈一字排开,开头立着霍锡熊烈士的金色雕像,与革命烈士纪念碑相并而立,宛如一部打开的红色史书,向世人诉说着中堂等水乡地区不平凡的抗战历程。
浮雕墙详细介绍了霍锡熊一生的主要英雄事迹和重要抗日事件,包括“宣传抗日”“斗朗抗击战”“光荣牺牲”等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霍锡熊英勇光辉的一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党员先辈的战斗轨迹。
浮雕墙不仅展示了霍锡熊的革命历程,还涵盖了槎滘集训第二大队抗战、潢涌抗击战、三涌抗击战、夜袭警察营、革命胜利等反映中堂红色革命和抗战历史的内容,全景式展现了发生在这片水乡热土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中堂人民的家国情怀。每一幅浮雕都是一个历史片段,串联起中堂人民抗击外侮、保卫家园的壮丽画卷。
参观者走近浮雕墙,深入了解学习中堂的革命抗战故事,宛若穿越时空,沉浸式品读中堂抗战历史。
斗朗抗击战,一曲抗敌壮歌
中堂人民的斗争精神与革命传统代代相传。抗日战争时期,中堂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斗争,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夏,斗朗村抗日救亡的组织和活动进入高潮。抗日烽火中,霍锡熊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占领广州,随即进犯东莞。位于东江南岸的斗朗村(当时为斗朗乡)成为日军首攻的战略要地。
危急关头,霍锡熊受命回到家乡,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组织了200多人的抗日自卫团,亲任总指挥。他联合周边各村镇的力量,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10月25日,坭紫方面的日军分乘多艘木船、铁船,试图偷袭,遭自卫团迎头痛击,多名日军毙命江中,首战告捷。此后数天,日军多次偷袭均被击退,大大鼓舞了自卫团的抗日意志。
11月7日,战局骤紧,日军出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以近千兵力强攻豆豉洲防线。自卫团顽强抵抗,终因兵力悬殊被迫撤退。日军登岸,向斗朗村推进。自卫团依托蕉林、蔗林迂回作战,更在巷战中击毙数名日军。入夜,霍锡熊组织一支30余人的敢死队,深夜突袭驻在斗朗霍氏宗祠和小学内的日军,趁敌酣睡发动猛攻。激战了一天的日军,没料到自卫团有这一手,熟睡中被枪声惊醒仓促应战,死伤惨重。这一夜,敢死队毙敌30余人,其中2人是军官。
据史料记载,前后半个月的战斗,斗朗和邻近村镇自卫团共击毙日军多名,给敌人沉重打击,而自卫团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944年春,霍锡熊调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同年冬,调到东江纵队第四支队任税站总站长。他多次不畏艰险,带领短枪队配合主力袭击日伪军据点,千方百计解决部队后勤给养。1947年,霍锡熊等人被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八团两个中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共300多人包围,为保全革命力量,霍锡熊当机立断,率领突围,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1岁。
薪火相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霍锡熊革命烈士纪念广场既是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中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中堂镇为烈士立碑记史,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后人的勉励,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增设浮雕墙后,霍锡熊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让红色教育从“听故事”变成了“看场景、悟精神”,有力弘扬了红色文化。每年的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日子,中堂社会各界都前来缅怀先烈功绩,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师生们、志愿者常年定期前来清扫广场,祭奠先烈,为烈士献花,继承先烈遗志,接受红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这面矗立在阳光下的浮雕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精神坐标,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的历史回望中代代相传。